
專訪 Art Basel Hong Kong 總監 Angelle Siyang-Le:「藝術」關乎人、熱情、人文、交流,能讓全世界每一個人、每一個行業聯繫起來。
- 28 Nov 2024
長着一張東方臉的樂思洋(Angelle Siyang-Le)說得一口流利英語,打扮時尚有品味卻又滿有驚喜,充滿個人特色,渾身上下有種「東西薈萃」的感覺。身為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總監的她,分享 Art Basel Hong Kong 這道連接東西的橋樑,以及生活的藝術,實在最適合不過。
.jpg)
生於中國,在英留學,曾於中東工作,現定居香港,Angelle 是名符其實的 global citizen,多姿多采的人生由不同的顏色拼湊出來。訪問以廣東話、國語和英文交替進行,媲美一場跨文化交流的互動。「每一個地方對事情的觀點和看法都不同,我的成長及工作經歷讓我可以從多角度去詮釋一件藝術品,既可以主觀又可以客觀,在公在私對我都很有幫助。」大學時期在新舊文化交匯的英國渡過,為 Angelle 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建立了穩固的基礎,然而她卻認為中東對她影響最深,尤其在職業層面上,「當年廿幾歲剛投身社會工作,認識了一群對藝術很熱情的朋友。那時侯的中東藝術圈,比我加入 Art Basel Hong Kong 時的香港藝術圈更小,只有寥寥數人,也沒有很多機構,他們不為金錢,只為文化及藝術交流,致力讓當代藝術在阿聯酋普及起來。即使到了今天,我都傾向於用熱情去工作,為藝術而做藝術。」聊到那段美好時光,Angelle 雙眼不期然閃閃發亮、嘴角上揚,事關其時她找到了人生志向。「我曾在杜拜一家非營利機構工作,當時老闆稱那個給藝術界工作者聯繫、交流想法的地方為社會空間(social space),而不是藝術空間(art space)。做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自己最關心的是,如何將社區聚集在一起,為大家服務。」
.jpg)
只要信念夠強大,凡事都可成。「我是一個 people person,很喜歡交新朋友,也愛跟人打交道,可以從社群當中得到或交換能量。」身穿鮮粉紅色套裝、笑容燦爛的 Angelle 正能量滿溢。2012 年獲邀加入巴塞爾藝術展,碰巧在她熟悉的地方,大好機會當然要抓緊,「我爸爸住在香港,小時候放暑假常來這裏,我常說自己是半個香港人。2011 年我以參展商身份參加過 Art Hong Kong,後來它被接管成了 Art Basel Hong Kong。」Angelle 憶述當時香港藝術圈正開始發展,享譽全球的頂級畫廊 Gagosian、大型拍賣行 Christie's 已在此插旗,她窺見此地的無限潛能。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何嘗不是一種藝術?「藝術和生活密密不可分,其中當代藝術是我們感受的、聽到的,當下想反映、想表達的,很多人說藝術圈圈子很小,但它的影響力無遠弗屆。『藝術』關乎人、熱情、人文、交流,能讓全世界每一個人、每一個行業聯繫起來。」藝術即生活,而生活的極致就是藝術,她深信不疑。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Angelle 與香港藝術圈一同成長,「大家一起工作、分享經驗,私底下都是好朋友,關係深厚,不管你是資深的或新加入的,都可以暢所欲言地交流,這點讓我深感欣慰。」10 年後她進一步實現了志向,2022 年年底被任命為香港展會總監。「我曾自稱為 Art Practitioner,但現在的角色是 Art Community Facilitator。」她顯淺地講解自己的工作範疇,「Art Basel Hong Kong 是一個平台,我要推廣及帶領這個高質、可信的交匯處(intersection),透過促進不同的對話和交流,令其容納多角度觀點,從而展現亞洲當代藝術的多元化和國際性。」近年香港藝術文化辦得有聲有色,成績有目共睹,「能夠跟這個社群一起成長,我很有成就感!你看,從西九一直到尖沙咀,整個海岸線都是文化區,連我也覺得很驕傲,因為我們都是它的一部分。」談論到這個藝術生態系統的綜合發展,比她預期中更平衡和完善,Angelle 一臉滿足。
迄今 Art Basel Hong Kong 在國際間顯然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早已超越其首個 10 年連接東西方的目的。來年將有來自 42 個國家及地區的 242 間世界級藝廊參加,當中有 23 間畫廊首次參展。「這個平台已經升級了。」Angelle 堅定地說,「香港作為亞洲藝術的中心,應以國際藝術市場來定位,它代表着一個國際級舞台,不受地理限制。」至於下一個 10 年,Angelle 亦相信發展絕對令人期待。「我深信這道橋樑已不單能讓西方跟東方溝通,在未來會進一步向大家展現我們的藝術運營方式及獨特視野。」
.jpg)
然而同一時間要面對的改變,也來自四面八方,而且異常兇狠猛烈,「疫情後,改變的確被加速了,或者說成了新常態。面對改變,我們只能接受,但又需要正面地去引導。各行各業都在調整,藝術市場如是,藝術世界亦如是。」藝術市場交投放緩定必是大家最關心的話題,「疫後多了一批年輕收藏家,然後又有藏家轉換至現當代藝術領域。他們更會做功課,對藝術收藏都有更深刻、深厚的了解。我會將這個現象理解為一種醞釀。」Angelle 興奮地分享近日一則鼓勵性的回饋,「收藏心態的改變反映了藏家在藝術投資前更認真地考量。其實藝術市場本來就不應快速地走向某一個方向,換而言之現在就更加平衡了。」果然是心態決定境界。

「我們一直在想 Art Basel Hong Kong 該如何重新設定目標(repurpose),從而幫助正值重新定位(reposition)的香港及亞洲。」Angelle 再三強調,Art Basel Hong Kong 作為交匯處對世界的影響力,在這個藝術生態系統中有着連結(connect)和建立(facilitate)的功用,能把大家凝聚起來。

巴塞爾藝術展牽涉的多維層面,委實遠超普羅大眾的想像,然而這一切又依賴及建基於公眾。「隨着藝術在亞洲普及化,更多人想去接觸它、去了解它,自然而然人們對藝術的期望就更高,所以我們必須做得更全面、綜合。」誠如 Angelle 所說,Art Basel Hong Kong 已不僅僅是一個藝術博覽會、一個買賣平台,更是一趟藝術旅程。「不管是本地的公眾,還是展會舉行期間來港感受藝術、認識藝術的人,他們都期望從中學到些甚麼。我們希望不認識藝術的人可以走得更近,而業內人士或跟藝術有緊密聯繫的人,則可以把新知識、新觀點帶回去。」簡而言之,即全民皆藝術。在策略層面上涉及了公共(public)及私營(private sector)兩個部門,但這對 Angelle 來說一點也不陌生,因為她正正是過來人,從非營利組織(non-profit)轉職到營利(profit)組織。「Art Basel Hong Kong 以往一直都有做,不過今年會更加注重、更加專注地,跟整個城市有更多聯繫。」
.jpg)
Angelle 急不及待列舉 2025 的重點:首先是強化跟本地組織的聯繫,除了跟主要機構如 M+ 合作外,Art Basel Hong Kong 將首度與本地領先非營利機構 Para Site 藝術空間攜手,舉辦公共項目「光映現場」。「由於每個人接觸藝術的途徑都不同,所以商業平台(profit)要與非營利(non profit)平台連繫,將資源整合起來一齊發展,才可將藝術散播到城市每個角落。」其次是跟藝術之外的行業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借助品牌的力量去推動藝術普及化,例如美高梅集團設立全新 MGM Discoveries ArtPrize 予年輕一代的新晉藝術家。
.jpg)
雖然大家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但相信局中人也有着不一樣的角度。於是最後向 Angelle 請教,除卻參展藝廊、焦點藝術家及作品、展區內容等,她個人最欣賞、最推薦哪個部分?「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去過不同的地方,其中香港的合作精神(collaborative spirit)最為強烈。在這裏,每個人都想要合作。這跟香港的文化歷史很有關係,它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熔爐,那麼多年不同地區的人都會來這裏交流。香港本身又是一個樞紐,不管在貿易抑或金融方面皆是。這種追求合作的精神對於發展藝術、領導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前提。」關鍵再一次回歸到人;原來不管世代怎麼變,人文精神都是萬事萬物的根本,我們要好好堅持和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