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自在音樂形體劇場,帶領觀眾由覺察、內觀,體驗回歸初心的自在
Culture

觀自在:由覺察、內觀,體驗回歸初心的自在

自在是一種狀態,無憂、輕鬆,但要切實形容又可以很抽象。「觀自在」音樂形體劇場,透過生活中的覺察覺醒,讓大家回到當下,感受自在。但在舞台的有限空間要如何呈現自在?又如何讓觀者感到自在?或者,答案就如自在本身,無慮享受那彷如空白的片刻,無念頭無畫面,世界彷彿止住了,沒有語言可以全然形容。那個留白的空間,留待各人自己詮釋,自在感受當下,正是「觀自在」想要觀眾獲得的體驗。

觀自在音樂形體劇場,從覺察覺醒,實現自在及回到原始的純粹。

覺醒,然後得自在
「觀自在」,有人可能會想到跟宗教有關,如佛教中「觀自在菩薩」的理念,其實策劃者沒有要從宗教切入的意思。「我們反而着眼於後面的『自在』,比較生活化;『觀』則是平日生活中的觀察、聽、看及感受。」從事多年舞台美術設計的
曾文通解釋。自在就是我們常說的自然、無憂、放鬆,念頭不會被人拉扯。「就像我們上課時思想突然飛走,空白一片,沒有念頭,就是自在。」這種狀態我們也經歷過,不是甚麼高深的境界。只是要感受自在,我們的確要懂得放下一些覊絆,回到最初的純粹。

曾文通負責觀自在音樂形體劇場的舞台設計及頌缽演奏。

這次曾文通與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及作曲家羅永暉合作,將禪意融入劇場,透過舞蹈、音樂、聲音及空間設計等元素,引領大家進入一種放空、內觀的狀態,感受當下,實現自在。忽發奇想想到「觀自在」的楊雲濤,認為活得自在首先要感覺到自己的存在,透過舞蹈或肢體的隨心律動,就是感受自在的方法。羅永暉的自在是一種精神狀態。「只要我們放下心中的包袱來提升精神,便得到自在。」觀自在更有一個延伸︰自覺覺他之詩。自我醒覺,通過自己再去燃亮其他人,讓其他人也在生活中覺察。

聲音引領修行之路

曾文通從事舞台設計工作,今年剛好踏入 20 年 。 10 多年前在台灣朋友介紹下第一次聽到頌缽的聲音,從此跟它結下不解之緣。「頌缽的聲音很純粹,一聽讓我感覺震撼。」於是他研習頌缽療法及演奏,之前已於他的舞台作品《心寂無聲》中加入頌缽演奏。這次他負責的章節有「山」、「海」、「行」、「深」 4 個段落,會演奏頌缽、銅器及手鼓,另外有演奏者負責鼓、琵琶及阮琴。他們也是有角色及符號性的,主要通過聲音及聲響引導前面的舞者,擊破人的一些慣性,將人喚醒。演奏時會有大概結構,有些則主要是一些節奏,讓舞者在一定的設定下自由律動,透過一些動作及道具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過程中演奏者與舞者互動,彼此感應,最重要同時感應觀眾。「我們希望台上的演奏者及舞者也能打開五感去感受當下,不會全然跟隨鋪排的節奏,所以要『觀』;而觀眾也可張開感官去感受,台下的能量也會影響台上的表演者。」曾文通認為表演者的最高難度,在於身體在舞台上,靈魂可以跳出來於觀眾席看自己。說來極高深,他說放鬆自在就可以,這就是表演藝術的可貴之處。

gallery4

「山」、「海」、「行」、「深」是對生命覺察的修行。修行者入山涉水,走過艱深的路,或是藉由水看到自己的心性,繼而一步一步走在選擇的路上。走到深山處發現再衝破恐懼,最後走向光明及希望。這一場觀照、覺悟到解脫的歷程,象徵人生道路。過程融合靜謐的聲音,配合抽象又富詩意的影像,找到當下一刻的平靜及純粹。曾文通的舞台設計一向比較簡約及抽象,不會非常形像化的給你一座山或一池水。「我希望留白,或只提供一些虛線作引導,讓觀眾有想像空間,自己去填補演出的虛位,這才是表演精采的部份。」觀眾於台下專注台上的演出,張開感官去感受那一刻,讓身心安住在當下,從而獲得自在。他們在演出前舉辦一連串工作坊,包括陶泥、咖啡、頌缽及製作香氛膏,為的是先刺激觀眾的感官,培養大家來看演出的情緒及覺知。

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為觀自在音樂形體劇場進行排練

回歸初心
沒有刻意的編排,讓肢體回歸自然律動的狀態,尋找舞蹈產生及起源的感覺,是「觀自在」舞蹈的特色。那怎樣透過舞蹈或肢體的律動,讓觀眾感受當下?「因為舞蹈沒有表達任何的意思,或是有很具像的內容要呈現,它只是一種放空及體驗,是內觀狀態下產生的身體律動,從而呈現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感覺。」楊雲濤說。舞者從外在體驗回歸內在,頓悟原始的純粹。這不正是現代人所需要的一個向內尋求的出口?覺察覺悟,從心而行,會發覺原來很多答案已在心中。

HOT OFFER
作曲家羅永暉為觀自在音樂形體劇場進行排練,與演奏者溝通

無極山水在心中
《無極山水》章節中,以古箏、二胡、琵琶帶出山水之美。羅永暉解釋,其實這 3 種樂器並非重點,最重要是演奏者怎樣透過內心的淨化,將感受表現出來。「 3 位演奏家平時也有修養,有自己的修練,心是安靜的,表達的自然狀態,遠比樂器本身來得重要。」而其中一段一位演奏員在地上一邊爬行,一邊以干擾 3 位演奏者的體態進行演奏。對於他自己固然有一定難度,但實則上是否真的對演奏者造成干擾,還是增加對比的美感,羅永暉說要大家現場去觀賞及感受。「音樂本身是抽象的,藉着音樂表達心靈之美,再由聽眾或觀眾自己去體會,這是很美妙的體驗。」

舞者在曾文通帶領下接觸大自然,讓身體回到原始的律動

殊途同歸—實現自在
採訪當天,曾文通、楊雲濤及羅永暉已分別為負責部份各自進行綵排,但彼此沒有刻意配合溝通,到最後階段才了解大家的演出。楊雲濤認為三人雖然朝自己的感覺走,但深信不會走失。「我們表面上好像不溝通,其實大家對藝術的理念是相通的,也不想呈現太鋪排式的東西給觀眾,希望一切是自然的,雕琢痕跡不會太明顯。」曾文通解釋彼此刻意不配合,是要避免因對方的段落而作出改變。三人的大方向很接近,只是使用的媒介不同,這樣結合起來才有趣。「我想整個鋪排存在未知的元素,不要捉得太緊。」
在既定的主題下各自專注不同的表演藝術,通過不同媒介及方式讓觀者專注於當下,藉由敏銳的感官感受內心原始的悸動,達致自在。經歷時間洗禮,歷盡磨練,再尋回初心的美好,體驗當下的自在,並不是遙不可及。一切就看個人的選擇。

曾文通負責觀自在音樂形體劇場的舞台設計及頌缽演奏。

筆者早前參加了由曾文通主理的「觀自在」頌缽工作坊。由他帶領冥想之後,大家躺在地上,閉目享受頌缽演奏。過程中充分體驗頌缽聲音帶來的平靜及療癒,身心不知不覺完全放鬆。聲音與腦中浮現色彩繽紛的畫面交織,感覺安穩又震撼。 40 分鐘悄然流逝,是一次讓人忘卻時間、空間的體驗,也體現了自覺覺他的美意。


《觀自在 Vipassana》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2017 年 9 月 8 日至 10 日

Photos courtesy of Vipassana, by Luna Wong; Graphics by Kasai Sin and Jun Chong.
EXPLORE MORE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生活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