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天湯水食譜:中醫建議冬天養生湯水溫陽保腎,手腳不再冰冷

冬天的節氣當中,包含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氣候寒冷,草木凋零,中醫認為冬季是匿藏精氣的季節,《黃帝內經》記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季養生首重養腎,是四季當中加強身體能量積蓄的最佳時節,此時進補吸收率高,更能發揮補身的作用。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對應於春、夏、秋、冬四季,也對應於五臟,春對應到「肝」,夏對應到「心」,秋則對應「肺」,冬對應在「腎」。

中醫師梁軒偉指:「冬天應當溫陽補腎,而在本港很受歡迎的袪濕湯都不適宜在冬天飲用,因當中的牛大力去濕強關節、粉葛止渴生津、赤小豆利水,可解南方春夏的濕熱旺盛,所以立秋後至雨水前不宜飲用。」

若補腎得宜,人體陽氣內收、精氣固藏,毛髮就會黑潤、牙齒就會堅固,腰背挺直、反應敏捷、耳聰目明。相反,若陽氣封藏不固,精氣就會流失,身體就會出現髮枯齒搖、耳目失聰、喘息咳嗽、腰膝酸軟、二便失常等不良現象。當出現腎氣不足、腎陽虛、腎陰虛等問題時,可以多利用補養食材幫助改善,很多人夏天吃些溫補食物容易熱氣上火,但一到冬天就沒問題,並非其他季節不能吃,只是炎熱夏天吃溫補就容易會上火,而在寒冷的冬天比較沒問題,也比較容易吸收。為此,中醫師梁軒偉建議以下冬天湯水食譜。

溫補的食材很多,例如湯圓,糯米即屬溫性、溫熱的食材;而冬天常吃的臘八粥也屬於溫補;另外像是牛肉、羊肉,也是可以養生,但偏溫性的食材。藥材方面可選擇一點肉桂,能夠入腎氣,枸杞可以補腎滋陰,首烏、補骨子等,也有補腎氣效果。

冬天湯水食譜 1:補血羊肉湯(4 人份量)
材料:
黄芪 1 両
黨參 1 両
當歸 6 錢
去核紅棗 20 粒
羊肉 1 斤
陳皮 1 塊
生薑 3 片
鹽 適量
做法:
1. 羊肉去脂洗淨斬件,其餘材料洗淨;
2. 將所有材料放入煲內,加入大半煲清水,細火煲 2 小時;
3. 加鹽調味,隨量飲用。

冬天湯水食譜 2:首烏烏雞湯(3-4 人份量)
材料:
製首烏 1 両
北芪 5 錢
去核紅棗 10 粒
蓮子 1 両
鮮百合 1個
烏雞 1 隻
生薑 2 片
鹽 少許
做法:
1. 烏雞洗淨汆水,切小塊;
2. 其他材料浸洗乾淨;
3. 將所有材料放入瓦煲內,加入清水 3/4 煲,細火煲 3 小時;
4. 加鹽調味飲用。

冬天湯水食譜 3:經典八珍湯
材料:
黨參 12 克
白朮 10 克
茯苓 12 克
甘草 3 克
當歸 9 克
川芎 9 克
熟地 10 克
白芍 10 克
生薑 3 片
紅棗 5 粒
雞腿 250 克
做法:
1. 藥材沖洗乾淨。
2. 雞腿汆水後,與藥材一同放入燉盅,細火燉 2.5 小時。

冬天湯水食譜 4:花膠老鴨湯 (2 人份量)
材料:
花膠 2 両
杞子 5 錢
紅棗 4 粒
陳皮 1 角
老鴨 半隻
生薑 2 片
鹽 少許
做法:
1. 先將花膠用清水浸軟洗淨,再用滾水漂洗乾淨,撈起切小段;
2. 老鴨洗淨汆水後斬件;
3. 其他材料浸洗乾淨;
4. 將所有材料放入煲內,加入 12 碗清水大火煮,煮滾轉慢火煮 3 小時,加鹽調味飲用。

冬天湯水食譜 5:驅寒養胃湯
材料:
豬肚 1 隻
新鮮胡椒 50 克
山藥 200 克
做法:
1. 將豬肚洗凈,把新鮮胡椒搗碎後塞進豬肚內,擰緊豬肚口,煲 1.5 小時左右;
2. 待湯稠肚熟時,放入去皮切塊的山藥;
3. 將豬肚撈起切成肚絲,再放進湯內同燉 20 分鐘,加入少量鹽即可食用。

中醫師梁軒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