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Space
專訪 TikCare 創辦人 Cathryn Lai:創業就像做實驗,你要用科學化的方法去分析甚麼是可行。
BAZAAR at Work

專訪 TikCare 創辦人 Cathryn Lai:創業就像做實驗,你要用科學化的方法去分析甚麼是可行。

Monica Ng
  • 30 Sep 2025

科技日新月異,科技也以人為本。AI 大熱,形形色色的技術與應用以超越想像的速度前進,然而不改的是它「解決問題」的本質。人類世界的問題當然何其多,但長久以來「健康」二字從未被忽略過,以 AI 為基礎的醫療應用,亦由是不斷迎來更多新突破。賴堃瑜(Cathryn)曾在摩根大通和滙豐銀行打拼多年,毅然放棄穩定高薪的工作,投身 AI 醫療科技,創立結合人工智能與醫療服務的平台 TikCare,既是源於追尋創業夢,亦是懷抱對人類健康根本需求的回應。「TikCare 的名字很直接,」她笑着解釋,「就是每個人都需要 take care 你自己。」科技縱複雜,初衷卻也其實很簡單。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 TikCare 創辦人 Cathryn Lai:創業就像做實驗,你要用科學化的方法去分析甚麼是可行。

回憶起創業的契機,Cathryn 提及 13、14 歲時讀過的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那本書讓我知道,除了好好讀書,畢業後找份工作當上班族之外,人生還有很多可能性。作者把上班形容為『老鼠圈』,那時的我光想像自己在老鼠圈裏不斷地奔跑的模樣,就覺得害怕。」年少時的啟發,在她心中埋下了創業的種子,即使後來進入銀行工作,這個想法依然一直在她心中悄悄萌芽。

專訪 TikCare 創辦人 Cathryn Lai:創業就像做實驗,你要用科學化的方法去分析甚麼是可行。

「我認為我是一個建築師型的人,很不喜歡做重複性的工作。」即使在銀行工作期間,Cathryn 最享受的亦是從零開始建立新部門的項目。「那時候公司目標要在亞洲不同國家建立全新的部門,而我就在一年之內,在當中的 6 個國家成功令新部門順利運作起來。那種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 TikCare 創辦人 Cathryn Lai:創業就像做實驗,你要用科學化的方法去分析甚麼是可行。
Photo: Linkedin@TikCare

真正推動 Cathryn 走向創業的轉捩點,是 AI 技術浪潮的爆發。「當 ChatGPT 剛出現時,很多人都覺得這只是炒作。但當你真的了解這個技術,你就知道它不會消失。」她形容 AI 是「once in a generation」的時機,是必須抓住的機會。最初,她的關注點是長者護理,因為從小與祖母同住,讓她對長者的需求特別敏感。「但在探索過程中,我發現要真正改善醫療體系,必須從 provider 一方入手,而不僅僅是病人一方。」於是 TikCare 應運而生,專注於為醫療機構提供 AI 解決方案。

專訪 TikCare 創辦人 Cathryn Lai:創業就像做實驗,你要用科學化的方法去分析甚麼是可行。
Photo: Linkedin@TikCare

TikCare 目前擁有四大核心產品:Clinical Scribe Assistant、AI Nurse、Medical Coder和Vital Selfie 技術。「Clinical Scribe Assistant 不但能記錄醫生為病人看診時的對話,還能提供深度分析。」Cathryn 解釋道:「它會分析病人的完整病史,提醒醫生一些可能遺忘的重要訊息,例如病人 8 歲時父母離婚這樣的關鍵經歷。」Vital Selfie 技術亦是備受矚目的實用性科技。「只需用手機進行自拍,AI 幾十秒就能檢測出血壓、心率、呼吸頻率等指標。」這項技術甚至獲得美國 FDA 認證,讓病人可以在家中進行健康監測。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專訪 TikCare 創辦人 Cathryn Lai:創業就像做實驗,你要用科學化的方法去分析甚麼是可行。
Photo: TikCare

TikCare 的最新發展,是將關注範疇涵蓋至精神健康領域。「我們發現 AI 在輔助治療心理健康方面有巨大潛力,因為它真的需求很大。」於是 Cathryn 與心理學家合作,開發了一套從初期篩查到治療跟進的全程 AI 輔助系統。「我知道現在很多人用 ChatGPT 作為心靈傾訴對象,但這並不安全,因為畢竟缺乏監管。我們探索了安全的方法,可以進行早期檢查和風險評估。」這個系統不但能在治療過程中提供支援,還能在病人離開診所後持續跟進,填補了傳統心理治療的空白。

除了技術研發,TikCare 也大力拓展合作渠道,與多家醫院、診所及非牟利機構攜手。「我們和國際 NGO 合作,為基層人士提供免費試用,讓醫療資源更公平。」Cathryn 特別指出,這些合作使 TikCare 的技術能深入社區,提升弱勢群體的就醫體驗。

EDITOR'S FAVORITES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 TikCare 創辦人 Cathryn Lai:創業就像做實驗,你要用科學化的方法去分析甚麼是可行。
Photo: Linkedin@TikCare

醫療體系向來保守,對於關乎社會大眾福祉的行業來說這很理所當然,卻往往令新思維和新科技較難被接納和採用。要讓 AI 解決方案進入診所和醫院,Cathryn 與合作夥伴共同走訪多家機構,逐步找出願意擔任「先行者」的部門主管,並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釋除醫護人員的各項疑慮。在洽談過程中,她特別強調「病人私隱絕不妥協」,平台擁有端對端加密以及「去識別化」技術,並提供可控的數據保留期限,讓合作醫療單位在保障病人私隱安全的前提下,逐步體驗 AI 帶來的效率提升。

專訪 TikCare 創辦人 Cathryn Lai:創業就像做實驗,你要用科學化的方法去分析甚麼是可行。
Photo: Linkedin@TikCare

談到作為女性創業者在科技與醫療界的經歷,Cathryn 坦言,在金融界她不覺得有明顯的性別差異待遇,但進入科技界的活動場合,幾乎全是「黑壓壓一片」穿着深色西裝的男性,她則成為場內的「異色」。然而她認為,這種不平衡也意味着女性創業者擁有鮮明優勢,「也許女性始終更善於傾聽與溝通吧。」因此更能在跨專業團隊中,將技術語言轉化為醫患易懂的「橋樑」。她在向潛在客戶與投資者介紹 TikCare 時,經常切換「技術演示」與「用戶故事」兩種敘事模式,用數據證明 AI 價值的同時,也以同理心展示產品對患者的實際助益。這種理性與感性的兼顧,使她在男性主導的會議室中,往往更容易獲得注意和信任。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 TikCare 創辦人 Cathryn Lai:創業就像做實驗,你要用科學化的方法去分析甚麼是可行。

說到創業必備的特質,Cathryn 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主見和韌性。「你必須是一個很有 vision 的人,知道某些事情應該這樣做,而且這個信念不會因為別人的一兩句『這不可行吧,還是不要做吧』就輕易動搖。」有趣的是,她並不認為自己是個典型的冒險家。「我覺得自己算是比較保守的人,需要確保有一定的生活保障才會出來創業。」在結婚生子、「修身齊家」之後,她才正式踏出創立 TikCare 這一步。「創業者雖然看似有冒險精神,但其實需要很有妥慎計劃的人才能做到。」

專訪 TikCare 創辦人 Cathryn Lai:創業就像做實驗,你要用科學化的方法去分析甚麼是可行。

她引用 Elon Musk 的「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理論,勵思考問題時回歸最基本的真相,再一步步推演出創新方案。「這種思考方式,能讓你從根本上挑戰傳統。」她亦受到黃仁勳啟發,以科學思維而非商業角度作為創業的切入點。「創業就像做科學實驗,每個 trial and error 都是一個實驗,你要用科學化的方法去分析甚麼是可行。傳統的商業理論很少會要你去做實驗的,因為不符合成本效益,但在初創界,有一本『聖經』叫《The Lean Startup》,就是說這些很實驗性的東西。」

Spread The Word
創業就像做科學實驗,每個 trial and error 都是一個實驗,你要用科學化的方法去分析甚麼是可行。

展望未來 5 年,Cathryn 希望 TikCare 成為備受信賴的健康科技平台,她認為探討用戶需求時,必須回歸到解決問題的原點。「它是否幫助到我的人生?改善到我的身心健康?」同樣重要的是,她期望平台能為傳統醫療體系帶來補足。「簡單來說就是提供更多選項;若病人無法在傳統體系中獲得解決方案,他們仍有另一個可信的選擇。」她深知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現實,期望透過 AI 工具為更多人提供可靠的健康支援。「AI與醫療的結合才剛剛起步,我們期待持續創新,讓關懷無處不在。」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生活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