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總監黃秀娟教授:艱難的選擇會為你帶來機會。
- 19 Jun 2025
從前有個小女孩,家住檳城,愛山愛水,更愛仰望長空,對其浩瀚無垠為之着迷。她懷着造福人群、改變世界的夢想長大,離鄉別井去探索身體的奧妙,成為 Prof. Siew C Ng(黃秀娟教授)後在人體第二個大腦——腸臟的微生態系統中,開闢了遼闊無邊的一片天。而我們也從基因之小,看見生命之大。

腸胃的奧秘
黃秀娟教授既是臨床醫生、科學家,更是一名企業家;她這些多重身份的闊度和深度,正好對應她的專業領域。腸胃科看管的不是單一器官,而是所有牽涉消化系統的相關器官,從口腔到肛門,包括喉嚨、食道、胃、小腸、大腸、直腸、肝臟、膽囊、胰臟等。至於在長達 6 米的小腸和 1.5 米的大腸裏,居住了約 40 萬億個腸道微生物,佔整個人體微生物基因數量的 99%,是為人體的「第二個基因組」、可以改變的;相對遺傳自父母、僅佔 1% 的「第一個基因組」是不可改變的。訪問前黃教授為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

喜歡運用雙手開天闢地的黃教授,當年選專科時本來屬意外科,但又發現腸胃科的獨特之處,「既要用腦,又要用手,替病人做內視鏡檢看腸臟,兩者兼得。」她像發現新大陸般興奮地說:「那是一個有待發掘、超乎想像的空間。」

從科學到生活
科學家的身體裏住了一名生活藝術家。黃教授的辦公室裏擺放了琳琅滿目的珍藏,例如:獎項、風景照、兒女的相片、人生格言等等,記錄了人生各階段的重要時刻及回憶。她指向櫃中那些同事送贈的神((genie lamp),感恩說:「我 2019 年創業時思考公司的名字,想到腸道微生物的奧秘,許願能打開其中的魔法,因此叫做 GenieBiome,而研發中心則叫 MagIC。」接着她又指向杯子,「我每朝早都會沖一杯 Latte,然後倒進反映當日心情的杯子中享用。」

對於黃教授而言,科研和生活同樣是探索,而那是一種天性。「媽媽說我自小便喜歡研究思索,愛玩藏寶遊戲,愛解決問題,讀完幼稚園後便把外公的百科全書全都翻遍,即使甚麼也看不懂。」她隨即強調後天的重要性:「沒有培育過的 dream(夢想),只會是 dream(夢)。你必須投入時間、累積經驗,然後慢慢進化。」她口中的 nature 及 nurture 概念,也是腸道微生態的本質。

母親深刻啟發
在男性主導的社會和行業裏,女性身份本身就是第一道要突破的高牆,而母親的角色是最直接而深遠地影響孩子看待女性的價值觀。「我外公是馬來西亞的福建華僑,開古董店白手興家。他 10 歲喪父後,出外工作擔起頭家,20 歲時認識我外婆,婚後生了 7 個孩子。我有 2、3 個舅父都是醫生,但我媽作為家裏唯一的女兒,跟外婆一起負責照顧哥哥弟弟,所以讀完中學後便出來工作。」黃教授對母親的經歷感到惋惜,同時認為現代女性都可以有追夢的機會。她在 15、16 歲隻身赴英國留學,用了 15 年時間成為獨當一面的專科醫生,也實現了母親的心願。「她影響了我對教育和健康的看法——人生最重要的兩件事。」回到黃教授作為人母的當下,她對自己提出到英國留學的 14 歲女兒的心願,是開心和健康。「多得家人的支持,我才有毅力、決心和熱誠去完成這段學醫之路。」她衷心感激這份源自出生地馬來西亞的傳統核心價值。

女性領袖必要特質
女性在職場上無可避免地要越過萬重山,黃教授作為過來人更加感同身受。「她們讓我想起自己生完女兒那晚,急着完成博士論文的情景。作為老闆及女性,除了體諒,我會給予最重要的機會。她們要找 mentor 及 sponsorship 很不容易,尤其後者。可以的話,我都盡量提名女性。」她將心比己勸勉女性:「你要找一個發展大、競爭小,可以讓自己打響名堂的空間。」黃教授當年冒險以亞洲罕見的炎症性腸病(IBD)為目標,率先展開醫學研究,遂成為今日亞太區的先行者。「如果 10 次實驗中有兩、三次成功,你已經可以改變世界。」黃教授親身示範女性領袖具備的「3C」特質:creative、compassionate 及 competency。在白色實驗室袍下,黃教授穿着時尚精緻的外套和高跟鞋,渾身散發着優雅知性的女性魅力,充滿色彩和溫度。

成功絕非僥倖,黃教授目標明確,更有別於常人、經常捨易取難。「每一個選擇的結果,造就我今日的位置。」她敢於冒險,也相信直覺。先是去英國讀書,然後是來港生活。當時在倫敦的黃教授已經有一份高薪厚職,然而在緣分的驅使下,她在一個月內作出改變人生的重大決定——結婚、跟隨丈夫來港重新出發。17 年的居英生活,為一個在傳統家庭及社會下成長的亞洲女生,打開了通往西方醫學及文化的大門,霎時間要把一切整理好談何容易,可能是源自腸胃科的「gut feeling」,理性行先的醫生為愛豁出去了,卻換來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年。「我人生路不熟,一句廣東話也不懂,怎料丈夫被調去上海工作,後來加入沈祖堯教授團隊後的第 2 天,卻又被告知他將升任中大校長。」面對生命中兩位重要的男士同時「消失」的事實,黃教授笑言只好硬着頭皮接受,咬緊牙關過每一天。

無悔的選擇
「有時某一刻的決定便是最好的,沒有對與錯,就看你決定犧牲甚麼。」她又拿「選擇」去理解醫學及科研界別中男女比例逆轉的現象。「無論是在英國或香港讀醫,都是女多於男,但隨着職業階梯愈來愈高,女性也愈來愈少。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同,可能是家庭想輕鬆地過活,但每個選擇都應該被尊重。」回想過去,黃教授也曾因工作無法常伴子女而感到內疚,但積極的她相信做人必須向前望。她特別感謝丈夫讓她來到香港,並得出結論:「艱難的選擇會為你帶來機會。」
心心念念想幫更多的病人,黃教授走上科研之路,一而再向高難度挑戰。眼見在西方國家十分普遍的 IBD,在亞洲有上升趨勢,她認定這是個黃金機會,必須要好好把握,決意放手一搏。「我相信要做出成績的話,必須要有志同道合的夥伴和強大的團隊,所以當時我就打電話、發電郵到處尋找,然後一個人去了約 30 個亞洲地區登門拜訪。」最新研究指出亞洲區 IBD 日益嚴重,預計到 2034 年會有 150% 的急升趨勢;這個始於直覺的目標,將繼續用科學數據去印證。

走得比別人前
科學家愛尋根究底地探索,藝術家則愛天馬行空去感受和想像;黃教授集兩種迥然不同的個性於一身,因此每每比其他人行多幾步。疫情期間黃教授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當人人認定新冠是肺病時,她心存懷疑,遂成為全世界首個組織從新冠病人糞便中抽取菌群做研究,結果發現有明顯病徵的患者欠缺一種益菌。在疫苗尚未面世前,黃教授帶領研究團隊用了極短時間內推出一款能提升免疫力的益生菌配方,爾後開啟了她企業家的人生。「我有一個擁有商業頭腦及創業經驗豐富的同事,他跟我說:『我要是你,明天不推出的話都覺得吃虧(哈哈)。要出就要做第一個出!』我猶如醍醐灌頂,最終將打算用 1 年時間研發的配方,縮短到 6 個月後推出。」

人是一切的根源
黃教授坦言全部都在計劃之外。她謙虛地歸功於天時地利,以及最重要的因素——人。「一路以來最開心的事,是過程中認識了很多人,得到很多貴人的幫助,如導師、團隊、學生等等,特別是陳家亮教授。我今日能夠走到這裏,單靠自己一人之力是不可能,所以我很喜歡《Connecting the Dots》這本書。」一路走來,亦可算是從無到有的「藝術創作」。

以教育提升健康意識
抱着為更多人帶來優質健康生活的想法,黃教授雀躍地分享多個進行中的項目。第一個計劃是透過腸道微生態提早進行診斷。大腸鏡不再是診斷大腸癌的唯一方法;長達 12 至 18 個月的自閉症診斷,可大大縮短至一個星期左右。第二個計劃是將細菌變成藥物;運用人工智能針對不同的病症如失眠、肥胖、濕疹、認知障礙等等,找出對應病菌並進行調節。第三個計劃是智能廁所,用者可在家中自行監察個人健康,進行提早預防及治療。黃教授心裏面又有另一個終極夢想:建立亞洲第一及唯一的微生物產業及生態系統。「我希望可以由小學、中學開始,教導他們腸道微生態的知識,同時進行更多研究,從而將香港打造成具有商業及經濟價值的環境。」將一切的成功回歸教育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