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議宿醉」是甚麼?改善開會流程,避免團隊出現疲態
- 22 Jul 2025
當公司要就某些項目或決策方向達成共識、集思廣益,或者為了確保計劃如期進行,通常都會進行會議,不過近期有調查顯示,超過九成被訪員工竟然因為開會引致「會議宿醉」(Meeting Hangovers),身心俱疲,近三成人更表示,放工回到家中後還在宿醉。企管顧問認為,企業如想防止團隊「會議宿醉」,就要追溯成因,才能夠防患未然。

5 大常見痛點引致「會議宿醉」
較早前《哈佛商業評論》( Harvard Business Review)發表的調查發現,員工參加完無效會議後,出現了「會議宿醉」效應,狀態包括工作投入度低、不想與同事互動,嚴重者甚至將對開會的不滿情緒往同事身上發洩,影響團隊合作。全球三大管理諮詢公司表示,企業如想杜絕「會議宿醉」,必先了解導致問題的痛點,包括:會議目的籠統不清晰、討論離題、次數頻密且過於冗長、與會者欠缺有效互動、以及會議主持人缺乏控場能力。針對這五大毛病,顧問逐一提出解決方法,以防「會議宿醉」,令開會從此變成改善績效之神助手,而非專搞破壞的殺手。

以「5W」作嚮導
專家表示,明確的會議主軸相當重要,建議在議程內製成具體而可量化的目標,譬如表明是次會議目的在於「提出 2 至 3 個新產品上市的促銷方案」,而不僅是籠統地交代「為新品上市展開腦力激盪」。專家認為,由於後者的描述未夠具體,令討論範圍變得較廣泛,以致容易在共商方案時,太過天馬行空,使討論沒完沒了,反而有礙開會效率。所以,如要會議目標一目了然,會議發起人應從「5W」着手,做好一切事前準備。

「Why」即舉行會議之目的,亦是「5W」的核心所在,如上文所述,會議議程的陳述要具體,切忌模稜兩可。「When」在於就討論事項預設時間長度,例如由同事 A 以 15 分鐘時間交代專案最新進度,同事 B 用 20 分鐘概述推廣新產品之建議。這樣將可避免議程冗長,有開會時間,散會卻遙遙無期。「Where」、「Who」及「What」則分別表示開會地點、參與會議的人、以及各項有待討論的議題。

前期工夫要充足
不想會議變成吹水大會,清晰的議程,及為每個議程項目設定時間限制,是最基本的應對方法。換言之,會議召集人有必要讓團隊明白,開會前的準備工夫一點都不能少,必須按照會議主題預備好所需資料。另外,各人對自己在會上所擔當的角色要一清二楚,這樣便不會導致發言時東拉西扯,失焦又離題,令人「會議宿醉」,浪費大家時間。

不做「會議毅行者」
有研究顯示,人類的專注力一般只能持續在 90 分鐘,之後就會大幅下降,所以公司如習慣進行會議馬拉松,團隊的專注力只會有降無升。若然開會次數頻密,加上資訊過多,與會者的大腦便會產生疲勞效應,令處事時的注意力及靈敏度插水,影響工作效率。所以,主持會議的人,既要鼓勵所有參與者積極發言,也要提醒大家遵守發言時間,務求取得適當平衡。

會議室不宜久留
開會時參與者如果只能飾演聽眾角色,一味被動地聽取報告,沒有任何互動、發表意見機會,大腦便會開始啟動「待命模式」,不再去積極思考,漸而覺得開會令人無聊、無存在感。為免出現這類狀況,英國管理諮詢公司 That People Thing 首席執行官 Blaire Palmer 建議簡化會議流程,刪減不必要的環節,例如冗長而乏味的匯報。她提醒企業管理者千萬別將會議室變為日常與團隊溝通之地方,也不要讓員工去當毫無互動可言的旁聽者,設法一起實現工作目標,才是管理者應做的事。

用話術引領開會進程
一場有效的會議,是能夠透過與會者的對話,創造出有意義的方案,幫助公司向前推進。所以主持會議的人必須邏輯清晰,擁有迅速歸納訊息之能力,有效率地立下實際而可行的結論。如想會議氣氛保持和諧,求取共識,專家認為主持人需適時運用以下兩大說話技巧:

技巧 1: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開會各抒己見時,主持人對講者的建議作出評論,可能會令對方不悅,所以評論時宜附上數據、具權威性的資訊和市調等,作為參考,以表明不認同對方之觀點,是基於客觀因素,完全對事不對人,以免之後陷入情緒性發言,影響會議質素。

技巧 2:「提問」而非「質問」
當團隊在會上提出論述,主持人可言簡意賅地提出「為甚麼?」來找出原因,再用「然後呢?」來追尋結果。發問時,謹記是「提問」,不是「質問」、「審問」,否則,會議便難以達致預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