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 Jun 2025
「新冠疫情奪走了我們 3 年時光,誰也不知道明天會如何。如果今天不做,可能永遠沒機會了。」香港封城期間,從事金融業的蕭詠雯(Vivian)凝視辦公室玻璃幕牆外的維港夜景,頓悟生命的無常。解封後,她沒追隨報復性消費潮流,而是獨自跨過深圳灣,在小型賽車場的汽油味中找到了人生轉折點。「那只是個普通的方程式體驗日,原以為這輩子就只此一次。」然而 1 個月後,這位毫無賽車經驗的初哥竟以中國首位女性四級方程式賽車手之姿站上國際賽道。

「賽車沒有門檻,任何人都能嘗試——從小孩到成人都能享受速度。」Vivian 在業餘車隊 T1 Racing 的引導下,有幸參與「方程式體驗日」,於 3 節密集訓練中學習基礎操作與安全程序。「T1 Racing 團隊成員不是職業車手,而是一群單純熱愛賽車的業餘愛好者。」首次坐進方程式賽車的前夕,她緊張得輾轉難眠,腦中不斷模擬技術細節:如何啟動引擎?如何在狹窄座位中調整姿勢?但當她真正握住方向盤的瞬間,物理震撼超乎想像:「引擎聲穿透身體,座椅隨之瘋狂震動顫抖。還沒踩油門,全身就已發麻。」這種恐懼與亢奮交織的情緒,讓她真正體會到競速運動的純粹與張力。

在時速 250 公里的高壓環境中,Vivian 發展出一套生存策略:「開得太慢反而危險,必須保持絕對專注。每個決定都須在瞬間完成,分心很容易出意外。賽道變化太快,沒有時間多想,只能依靠本能反應。」這套哲學也影響她的日常生活,學會在關鍵時刻依賴直覺,而非過度分析。

Vivian 笑言自己可能是方程式賽車界中,唯一另有全職工作的賽車手,她的日常在金融與賽車之間高速切換。「我當然明白這絕對不是理想狀態。」當其他車手每日投入訓練時,Vivian 只能在有限時間中掙扎:「他們全天候專注於賽車,我卻連基本訓練時數都難以達標。」面對其他車手的質疑,她以幽默化解:「他們開玩笑問:『你為甚麼在這裏?這不是你的正職啊!』」但玩笑背後是殘酷現實:業餘身份加上體能落差帶來的挑戰,迫使她付出雙倍努力,「女性先天力量較弱,加上缺乏運動員訓練背景,要完成賽事非常吃力。」作為亞洲少數女性方程式車手,她不僅需克服訓練時間不足,還需應對文化偏見,與外界對女性參賽的刻板印象。「能夠踏出第一步才是最重要,許多人以為賽車必須從小訓練,但我成年才開始,照樣有機會站上國際賽場。」

紀錄片《Zero to Macao》意外誕生,始於 Vivian 想留為紀念的念頭:「最初只是想為自己留些帥氣鏡頭,畢竟可能一輩子就這麼一次。」導演在毫無預算的情況下持續跟拍 6 個月,意外記錄她從新手到參與澳門格蘭披治大賽的歷程。「我們都沒料到會拍成紀錄片,導演根本是單人匹馬,連製作團隊都沒有。」片中赤裸呈現未經修飾的掙扎時刻,當導演詢問是否刪除某些片段時,Vivian 堅持保留:「真實比完美更重要。」她坦言這趟旅程悲喜交集:「那 6 個月雖有成就,卻極度黑暗。片中分享的脆弱與想法,是我從未向他人透露的。」即便已觀看超過百次,她仍無法平靜:「這些畫面強迫我直視自己的恐懼。」透過鏡頭中的親密對話,她重新理解脆弱的能量:「從前認為必須維持完美形象,現在明白坦誠才是力量的來源。」
Vivian的成長充滿了考驗與苦難:高中輟學、雙親早逝、一度近乎無家可歸。16 歲喪母後,她被迫離開美國返港,19 歲重返美國,端盤子、當酒保維生。「這些工作只為生存,但想到當初母親犧牲一切帶我移居紐約,想我擁有更好的生活,便瞬間令我清醒過來。」她終於找到人生目標,向哥倫比亞大學進發。「我的故事沒有範本可依,只能將叛逆煉成燃料。每次有人質疑『你做不到』,我就更想證明他們錯了。」

對 Vivian 而言,生活充斥着離散與漂泊,「家」的定義似有還無,「變幻原是永恆,我可能永遠找不到傳統意義的『家』,但沒關係!『變化』本身就是我能掌握的常態。」填寫緊急聯絡人時,她總需臨時找朋友充數。「所謂『安定』對我而言只是抽象概念。」

作為公開擁抱 LGBTQ 身份的女性賽車手,Vivian 深知這個身份對年輕世代的重量。在賽車界,女性方程式車手幾乎絕跡,她的身影因此更顯銳利搶眼;而亞洲文化對性少數群體的隱形框架,更讓她意識到曝光的重要性。她不敢自詡為榜樣,但她相信:「公開表達身份極具力量,『愛』不該被隱藏。」

訪問尾聲,問到 Vivian 想對 16 歲的自己說甚麼,她溫柔地道:「現在看似絕望,但只要堅持,隧道盡頭會有光。但當年的我若然聽到這番話,大概會翻白眼喊『少囉嗦,我自己闖』。」這份永不褪色的叛逆,恰似她如今在賽道上全油門疾馳的姿態——車軚在柏油路面刻下無形宣言:真正的歸屬,或許正是不斷衝破框架的幹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