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分辨 AI CV? 人工智能生成履歷,企業如何識別求職者的真材實料?
隨着愈來愈多僱主在招聘流程中使用 AI 工具,求職者亦開始由 AI 代勞,生成漂亮的履歷及求職信,務求突圍而出。在這新趨勢下,企業求「才」時,怎樣才可辨識候選人擁有的是真正實力,而非如「P圖」那樣,將 CV 過度美化而已?

甄選人才門檻提高
近期有不少調查發現,由 AI 代勞寫履歷漸成常態,美國招聘公司 Career Group Companies 較早前發佈的報告指出,65% 受訪求職者在應徵過程中曾使用 AI 工具,包括撰寫高度配合招聘方期望的履歷、求職信,以至模擬面試等。人力資源顧問預期,面向 AI 寫履歷的時代,企業篩選人才時,標準會定得更加嚴謹,為了辨識應徵者是否有真材實料並勝任職務,面試這一關將更為重要。

如是者,負責把關的管理者必須有深厚的面試、提問功力,才可甄別出真正有價值及潛力的人才。在面試環節,企業如想深入了解,求職者有沒有誇大其詞,能力與履歷內容是否脗合?多家國際人力資源公司建議,可借助以下 3 大識別人才方法找出端倪。

一、個案面試
當 AI 模型訓練日益精進,傳統的一問一答面試題型,已未必能準確測試到應徵者的真才實學,因現時透過 AI 協力,求職者要事前預備得體、面試官「啱聽」的答案並不太難。想有效地辨認人才,人資專家指最好與面試者進行臨場「討論」,引導對方提出見解,而非僅是「回答問題」。

如要展開「討論」,「個案面試」(Case Interview) 是專家極力推薦的方法之一。透過了解個案的關鍵問題,譬如:「A 公司要在兩年內提升營業收益 40%,有甚麼建議可幫到 A 公司?」面試者需要即場組織問題架構,構思解難藍圖,並且根據面試官提供的資料,一起討論及分析驗證,最後由應徵者總結解決方案。

進行「個案面試」時,專家叮囑企業管理者,焦點並不在於面試者能否找出標準答案,而是從中觀察對方的分析力、組織能力、批判性思考,以及溝通技巧等。由於這些個人實力及臨場反應是不可能事先背誦好,然後帶入面試場,所以即使有 AI 優化履歷及自我介紹開場白,現場接受「個案面試」測試時,反饋是無法 copy & paste 的。

二、行為事件面試法
另一種驗證候選人實力的途徑,是透過「行為事件面試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 BEI)。專家稱,這種以客觀事實、過往經驗為依歸的甄別形式,之所以能助企業了解求職者的個人特質、工作及處事真章,原因是就算求職信、CV 所述的經歷,經由 AI 美化過,但執行任務時的細節,卻難以無中生有。只要面試官有好的提問技巧,便可達致評估目的。

至於箇中技巧,主要是以「回顧」為重心,盡量抽絲剝繭,印證應徵者是否言過其實,考官在提問時,應將重心放在對方的「史實」,讓他們詳述面對工作挑戰時,採取過甚麼行動,最終成果如何?比方說,招募的是社交媒體營銷職位,問題可圍繞:「怎樣協助公司提升在 Social Media 的影響力?請舉實例?」「期間遇過甚麼阻力?怎樣解決?」「當時受眾的反應如何?有沒有具體數據可以分享?」總之盡量從面試者的具體「做法」着手,並且抽絲剝繭去發問,善用「除此之外呢?」這類跟進式問題。

假如對方在交代細節上含糊其辭,則可能有濫竽充數之嫌,考官宜仔細聽其言,觀其行。另外,想確認面試者有否誇大一己能力,考官可重複提問關鍵性的問題,以測試對方有沒有前言不對後語。

三、借助人際網絡
人資專家發現,當求職者愈來愈懂得與 AI 聯手包裝自己,招聘者在選才時,可善用人際網絡減少配對有誤,具體做法如透過內部推薦 (Job Referral Program),鼓勵公司員工向 HR 推薦合適人選填補職缺。這制度不僅能提升招聘效率,並可降低招錯人的風險,因候選人的能力和背景已由舉薦人篩選過有一定保證。

另外,亦可透過資歷查核 (Reference Check),直接向求職者的前任僱主查詢其工作表現、職業操守等,以便更精確地了解,對方有否隱瞞或誇大履歷,以及評估其工作能力和性格,是否與職位和公司文化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