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sk Masking」是甚麼?透過有效對話改善職場「扮」工文化
- 29 May 2025
追求工作彈性和自主的 Gen Z,已一而再催化出連串職場新名詞,例如,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安靜度假(Quiet Vacationing)、咖啡打卡(Coffee Badging)⋯⋯最近,他們又有新猷,就是公事公「扮」(Task Masking),TikTok 甚至有影片教人怎樣在 Office「扮工」。企業面對此情況,可有對策將員工從「扮工」調校至應有的「辦公」模式,令團隊重新發揮強大價值?

如何卸載「扮工」模式
扮工其實並非 Z 世代進入職場後才有的現象,有調查指接近 50% 管理者表示,員工扮忙是長久以來的常見問題,近期之所以引來大家談論,,是因為不少公司陸續要求在家工作的員工,重回辦公室上班,這對於過去幾年習慣 Work From Home 的 Z 世代來說,回到辦公室於主管領導下奮鬥的傳統做法,不僅無助於提高效率,並會造成壓力和疲憊感。

為了反抗這種他們認為倒退、不合時宜的上班制度,公事公「扮」(Task Masking)便成為了「Z 世代辦公室新生存法則」,而教大家怎樣扮忙、偷懶的影片,更在社交平台廣泛流傳。Gen Z 員工強調,裝忙絕非存心偷懶之手段,他們只不過想透過「扮工」,以示對公司硬性上班規定的不滿。於是,有人會經常抱着電腦,在辦公室內一副行色匆匆模樣;有人用 word 檔扮打報告,還故意用力敲鍵盤,營造他們非常繁忙的錯覺;亦有人用 Teams 跟同事閒聊半日,總之各出奇招。

面對這種情形,企管專家表示,公司如以監控方式去阻止問題,例如用軟件追蹤員工使用電腦的一舉一動,甚至透過佔用感測器(Occupancy Sensor),記錄員工的座位使用率,可能會適得其反,進一步減低團隊對公司的信任度及工作熱情。專家認為,企業若然想從根源解決員工的扮工問題,就要嘗試從以下 3 大步驟着手,從而建立一支有熱誠、具向心力的跨世代工作團隊。

透過提問達致建設性對話
企業首要做的,是與員工好好溝通,讓他們理解重返辦公室的必要性;與此同時,搞清楚員工的扮工動機,然後共同討論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一般來說,主管和部屬的觀點,難免有一定分歧,所以溝通時,主管切勿在一時半刻,強求團隊跟自己的想法可以一致,單方面的游說,甚至從上而下地向員工施壓,都絕非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對話時,管理者與團隊應保持對等關係,讓員工感到公司關心的是他們在職場之成長,而不是一面倒指責他們扮工。所以,在整個溝通過程,主管宜以提問方式,引導隊員思考問題癥結,並同時聽取對方觀點,才可逐步幫助隊員作出改善,最終徹底改變公事公「扮」的行為。

建立積極向上辦公文化
在對話的下半部,可繼續以 coaching 式的提問,讓員工對未來職涯發展有更明確的方向。專家指出,當一個人擁有清晰的期望與目標時,才會對工作產生自主動力,激發出真正「想要這麼做」的心理狀態。因此,主管要盡量鼓勵員工發表己見,然後協助他們設定一個「能夠轉換為行動方案的目標」。例如,具體列出本年度最想達成的工作成果,或者職場歷練目標、想接受甚麼培訓以突破現狀等。主管接收訊息之後,可根據員工需要安排適當的發展機會,落實執行計劃,並定期作出檢討,以免行動偏離原有的目標軌道。當中的重點是要讓員工感到他們所做的,並不是公司的規定或要求,亦非約定俗成,人有我有,照辦煮碗。當隊員的目標既清晰,並且能與企業的願景一致時,工作效率、積極向上的辦公文化,自然緊隨其後。

「管理」而非「控制」人才
不少職場心理學研究指出,當人完成一件工作後,尤其能夠應付難度較高的挑戰,大腦又即時獲得獎勵的話,將有效激發他們的進取心,往後便會自動自發,把任務變成「我想要做」的事。所以企管專家提示,如員工能按照計劃,令目標漸見眉目,公司應予以適當的激勵與認可,來增加員工的做事動力。但作出獎勵時,企業需留意,物質上的激勵並非長遠之策,要驅使員工發自內心努力工作,就要讓大腦感受到,企業對員工的關愛,不是空口講白話,公司只是「管理」員工而非「控制」。那麼,團隊的辦事能力,而非扮事本領,可望隨着工作經驗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