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Space
專訪 Studiossoo 創辦人 Samantha Soo:當更多女性被看見,整個產業會更趨向多元共融。
BAZAAR at Work

專訪 Studiossoo 創辦人 Samantha Soo:當更多女性被看見,整個產業會更趨向多元共融。

在香港永不停歇的都市節奏中,Samantha Soo 以設計開闢一片靜謐。作為室內設計工作室 Studiossoo 創辦人,她貫徹「設計有目的,生活有平衡」的理念,從結合瑞士精準工藝與東方文化的 AP House The Henderson,到為水泥森林量身打造的療癒住宅,她穿梭於傳統與當代、母親與創業者的雙重角色之間。她設計的空間不限於視覺呈現,更是材質的互動:用織物與木質柔和鋼筋水泥的冷硬線條,將文化底蘊與個人故事交織成歸屬感。在這裏,設計不再只是美學,而是為失衡城市中的生活,找到安穩的支點。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 Studiossoo 創辦人 Samantha Soo:當更多女性被看見,整個產業會更趨向多元共融。

「小時候,父親常帶我去他的建築項目現場。」Samantha Soo 回憶道。其父從事地產開發,工地上與設計師的互動、翻閱雜誌中的空間影像,悄然埋下她對室內設計的嚮往。儘管父親能提供行業資源,她卻選擇獨立闖蕩:「從未向他開口要機會,我想靠自己證明能力。」這份堅持,讓她從實習生一步步累積經驗,最終在 2017 年創立個人工作室 Studiossoo,踏上創業之路。

專訪 Studiossoo 創辦人 Samantha Soo:當更多女性被看見,整個產業會更趨向多元共融。

談及成立工作室的契機,她坦言與母親身份密不可分。2016 年誕下孩子後,全職工作的緊湊節奏令她難以兼顧育兒。「那時常加班到深夜,回家只能看見孩子的睡臉。」掙扎許久,她決定暫停工作,卻發現「設計」早已成為自我認同的核心:「放下畫筆時,我感覺失去了一部分靈魂。」於是,她以工作室為「Me Time」的延伸,既保留與孩子的相處時光,也重拾創作熱情。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 Studiossoo 創辦人 Samantha Soo:當更多女性被看見,整個產業會更趨向多元共融。
Photo: Instagram@thehenderson_hk

生於斯長於斯,Samantha 的設計風格深深烙印香港的雙面性——密集都市與自然綠意的碰撞、中西文化的無聲交融。她以近期完成的「AP House The Henderson」項目展現宏觀敘事:將瑞士街燈結構與中式燈籠輪廓解構重組,並以翡翠綠縞瑪瑙呼應東方文化底蘊。600 平方米的空間以弧形線條模擬花朵綻放之姿,同時隱喻香港山脈的柔軟稜線,這種「在地性」的非符號化解讀,透過材質與光影的低語實現。

專訪 Studiossoo 創辦人 Samantha Soo:當更多女性被看見,整個產業會更趨向多元共融。
Photo: Instagram@studiossoo

然而,真正令她驚喜的啟發,來自一名私人客戶的特殊需求。該客戶是資深古典樂迷,對居家聲學近乎執着。為此,Samantha 與團隊深入研究聲學工程,在牆面嵌入吸音板材,甚至與客戶反覆測試不同頻率的音場效果。「他像科學家般嚴謹,親自調整吸音棉厚度,最後更動手組裝專屬音響系統。」她回憶道。這場跨界合作打破設計師與屋主的傳統界線,客戶的技術狂熱反而激發團隊跳出框架,「我們學會用工程思維解讀美感,這是教科書沒教的實戰課。」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專訪 Studiossoo 創辦人 Samantha Soo:當更多女性被看見,整個產業會更趨向多元共融。
Photo: Instagram@studiossoo

這種「共創精神」也體現在日常細節。面對住宅案,她擅長將客戶習慣轉譯為空間語言:有人堅持玄關脫鞋,她便設計帶收納長椅的落塵區;有人偏愛進屋再換鞋,她以隱形鞋櫃整合動線。「每個動作都是密碼,設計師得像偵探般解鎖。」她笑稱,衣帽間的抽屜數量、摺疊與吊掛比例,皆需精算至公分,「這不是強迫症,而是對生活儀式的尊重。」

EDITOR'S FAVORITES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 Studiossoo 創辦人 Samantha Soo:當更多女性被看見,整個產業會更趨向多元共融。
Photo: Instagram@studiossoo

以人為本的協作精神,亦延伸至Samantha對行業性別平等的推動。「女性正逐步擔任更多領導職位,推動創新,並建立互助網絡。這種協作文化不僅促進成長,更能激勵新生代設計師。」她以自身工作室為例,說明如何實踐此理念:「我們優先與女性工匠及藝術家合作,在設計中展示她們的工藝。例如選用本地女性工坊的刺繡織品,讓客戶看見背後的故事。」

專訪 Studiossoo 創辦人 Samantha Soo:當更多女性被看見,整個產業會更趨向多元共融。
Photo: Instagram@studiossoo

在團隊管理中,她致力營造包容環境:「從繪圖師到設計師,每位成員的聲音都需被重視。我們定期討論個案細節,確保不同觀點能融入創作。」目前工作室 5 名成員皆參與過國際品牌如 Audemars Piguet 的項目,她歸功於集體協作:「作品永遠是『我們』的成果,而非個人標籤。」對於行業未來,她正透過具體行動鋪路:與非營利組織合作提供實習機會,並在公共專案中推薦女性設計師。「Empowerment 不是口號,而是創造能見度。當更多女性被看見,整個產業會更趨向多元共融。」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Spread The Word
Empowerment 不是口號,而是創造能見度。當更多女性被看見,整個產業會更趨向多元共融。

身為母親,Samantha 將工作室視為「平衡」的實驗場。她坦言創業初期宛如瘋狂冒險:「嬰兒與新公司同時需要全天候關注。」為兼顧兩者,她發展出獨特的工作節奏——白天專注設計,夜晚全心陪伴孩子。即便需隨時回覆國際客戶訊息,她仍堅持周末盡量停工:「當母親教會我何時該按下暫停鍵。」有趣的是,孩子反成為她的靈感,她常帶孩子參觀工地,女兒會指着完工空間驚呼:「和效果圖(3D rendering)一模一樣!」工作室內的材質樣板更化身教具,孩子們撫摸石材、織品追問「這是甚麼?」的場景,令她倍感幸福。「希望他們從小理解:設計不是遙不可及的藝術,而是生活體驗的延伸。」

專訪 Studiossoo 創辦人 Samantha Soo:當更多女性被看見,整個產業會更趨向多元共融。

「我不追求特定風格。」Samantha 如此定義工作室美學。對她而言,設計的本質是「解決問題」,而非強加個人印記。這種理念體現在兩類客戶的差異應對:企業項目需符合品牌調性與耐用需求,住宅案則需融入住戶情感記憶。

專訪 Studiossoo 創辦人 Samantha Soo:當更多女性被看見,整個產業會更趨向多元共融。
Photo: Instagram@studiossoo

關於「設計如何傳遞舒適感」的提問,她直言關鍵在材質選擇:「我喜歡玩轉紋理、色彩與編織工藝。香港許多室內設計師有建築背景,但建築師偏重硬材料如金屬、石材,而室內設計師更擅長軟裝如織物、窗簾等。這種差異源於教育背景——建築關注宏觀結構,室內設計則從細節空間切入。」她以私宅設計為例,強調觸感的重要性:「織物能軟化現代主義的稜角,營造如被自然環抱的療癒氛圍。」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 Studiossoo 創辦人 Samantha Soo:當更多女性被看見,整個產業會更趨向多元共融。
Photo: Instagram@studiossoo

談及工作室的擴張計劃,Samantha 態度謹慎:「見過太多公司因規模化而偏離初心。」她理想中的團隊上限是 8 人,以維持「精品工作室」的靈活性與服務品質。與其追逐業務數量,她更傾向深化設計影響力,例如探索聲學、環保材質等專業領域。

專訪 Studiossoo 創辦人 Samantha Soo:當更多女性被看見,整個產業會更趨向多元共融。

「香港的設計大環境正在不斷改變。」她觀察到,無論私人住宅或企業空間,客戶愈發重視「體驗」而非單純功能。對她而言,這股趨勢的核心仍是回歸「人」的需求——無論是為母親爭取更多親子時光,或為愛樂者打造聽覺聖殿,設計終究是為了讓每個身處其中的人,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

Location Courtesy of AP House The Henderson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生活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