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組織韌性」提升競爭力 彈性應對職場轉變
- 01 Apr 2025
近年世界各地的紛爭及貿易摩擦不斷,在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下,企業首要具備的能力,已不再是跑贏同業之競爭力,而是面對突如其來衝擊及轉變時能夠彈性應變,將挑戰轉化為發展機遇,亦即擁有戰勝環境的「組織韌性」。

「組織韌性」定義
根據英國標準協會(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BS)制定的 BS 65000 標準,「組織韌性」是指:「組織能對日益增多的變化、突發性衝擊,作出預防、準備、應對,以達致適者生存,繼續向前發展。(The ability of an organization to anticipate, prepare for, respond and adapt to incremental change and sudden disruptions in order to survive and prosper.)」企業如要抓緊上述標準,不少人力資源管理諮詢專家以及工業與組織心理學的研究一致認為,以下 4 大關鍵,對於加強組織韌性,將能產生決定性作用。

一、「以人為本」文化
工業與組織心理學學者指出,組織本身雖不是生物體,但組成這個機構的「人」,卻可透過其行為,改變組織的韌性。因此,企業應在「以人為本」的文化基礎上,設法讓員工掌握怎樣與變數同行,才可於面臨大環境衝擊時有充足的應變能力,轉危為機。如要將「韌性」這個抽象概念具體化,並加以提升,專家認為,多元包容及擁抱錯誤這兩種思維十分重要。前者鼓勵團隊提出並接受各種中肯的批評及意見,是促進組織持續改進之要素。因若然市場一旦爆發衝擊,大家也可透過平時累積的多面向解難方案,對變數迅速反應,不會手足無措,有如倒瀉籮蟹。而專家亦指出,假使企業上下經常讓自己置身於風險甚低的舒適圈內,以防失誤,整支隊伍將難以鍛練出對變化應有的回應能力(Respond To Change)。惟有不迴避犯錯,才能夠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和珍貴經驗,加強組織韌度。

二、開放溝通管道
若要成功建立「以人為本」的強韌性組織文化,專家稱,企業就必須要貫通一條開放而透明的溝通管道,讓主管和員工可以就公司的現在及未來坦誠對話,從而築起韌性文化所需的一道主要城牆——凝聚力。

假使團隊對公司缺乏信任感,團結一致的意識便會變得薄弱。那麼,就算領導出盡九牛二虎之力向員工講解組織方向、策略、危機管理是何等重要,也難以激發他們主動求變,鍛練出「反內耗」體質,於逆勢之中推動自己及公司穿越難關。因此,管理者是有必要打造一個安全的工作氛圍,讓員工能夠對其新想法、關切點,以至憂慮等暢所欲言,從而建構出強大的組織韌性。

三、慎防職業倦怠練
就韌性的另一個重點,是員工的「復原力」。企業須撫心自問,有否讓員工在應付難關時,有充足的喘息機會,避免他們陷入職業倦怠之中?專家稱,具體做法除了加緊跟進和關懷員工的身心狀況,並應為團隊提供合理休假、工作調動,以及更多福利,例如,舉辦各類型的內部健康計劃及活動,譬如健康講座、健體活動等,來協助員工取得工作與健康平衡,才會繼續有能耐回應變數所帶來的種種挑戰。

四、培養「動態能力」
早在上世紀 90 年代,美國知名學者及經濟學家 David J. Teece 已提及,一個有韌性的企業是能夠在組織的各個層面培養出「動態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意即除了企業領導人之外,團隊成員亦會通過培訓,提升應急能力,一旦危急出現,他們便能夠在職責範圍內,自主地採取適當行動、解決問題,合力為公司建立新的競爭優勢。因此,人資管理諮詢專家再三提示,想有效強化組織韌性的一大舉措,是投放資源推動公司內部持續學習,為整支團隊賦能,才可配合環境變動,應對不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