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點和南瓜背後的故事!草間彌生的傳奇一生
Art & Design

波點和南瓜背後的故事!草間彌生的傳奇一生

草間彌生(Yayoi Kusama)在當代藝術界地位特殊,每次開展均出現人龍,作品的市場價值極高。草間彌生一生充滿戲劇性,自小受幻覺困擾,視覺上的錯亂竟成為其靈感,更常有自殺的企圖,遠赴紐約後在男性主導的藝術界闖出名堂。1970 年代回流日本後至今不斷創作,成為備受尊敬的傳奇藝術女王,有「波點女王」之稱,亦是 全球身價最高的藝術家之一2016 年被《TIME》(時代雜誌)選為百大對世界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草間彌生出生於日本松本市,小時候的她已對繪畫深感興趣,可惜卻不獲家人的支持。

草間彌生的誕生
草間彌生出生於日本松本市,小時候的她已對繪畫深感興趣,可惜卻不獲家人的支持。1957 年,家人把草間彌生送到美國西雅圖,接著一年她便去到紐約,此行改寫了她的命運以,當代藝術歷史也有了不同面貌。

而草間彌生本身自少受到幻覺困擾,眼前經常浮現圓點圖案,要靠「藝術藥物」來治療。


60 年代在紐約藝壇崛起 
戰後的紐約創意澎湃,從那時候開始孕育不少藝術精英,但要在這個全球前衛藝術中心突圍而出也不容易。草間彌生作為一位亞洲女性,身處文化背景不同的國度,要在當時由白人男性主導的藝術圈生存非常艱辛。而
草間彌生本身自少受到幻覺困擾,眼前經常浮現圓點圖案,要靠「藝術藥物」來治療。她曾在一個訪問分享,她看到網狀物體佈滿牆壁、天花甚至整個宇宙。看著自己對重複圖案的痴迷,她創作了聞名於世的《Infinity Net》畫作系列,令她成為紐約當代藝術的重要一員。

A post shared by David Provan (@david_provan_) on

03

草間彌生與無限的網
草間彌生於 1959 年在 Brata Gallery 舉辦個展,《Infinity Net》系列令她在紐約藝壇冒出頭來。她與紐約藝術家如 Donald Judd 和 Andy Warhol 等成為好友。Donald Judd 是極簡主義的代表藝術家,他在 1960 年代發表了一篇藝術評論,對草間彌生的《Infinity Net》作品作出高度評價,更在草間彌生的首次個展後購藏對方作品。Donald Judd 認為草間彌生的作品結合了東西文化的的特色,同時富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草間彌生在美國生活時亦很有個性,會穿上和服出席藝術活動。在創作上,她不愛被標籤,只將自己的風格列為「草間藝術」。

草間彌生和 Andy Warhol 的關係亦相當微妙。

草間彌生與藝術大師
草間彌生和 Andy Warhol 的關係亦相當微妙。1963 年,草間彌生首次發表裝置作品,舉行展覽《Aggregation:One Thousand Boats Show(1963)》。她以密集方式利用白色物件砌成 10 公尺長的小船,四周環境貼上 999 張小船的攝影海報,於當時帶來嶄新前衛的裝置藝術展示方法。 Andy Warhol 在 1966 年創作出《Cow Wallpaper》系列,以異曲同工的手法用絹版重複印刷牛頭海報,在紐約的 Leo Castelli Gallery 作首次展出。

草間彌生無論個人和作品,也不欲與東方有全何關連

草間彌生在年輕時激進而不霸,與其身處的時空 —— 60 年代紐約的氛圍不謀而合。以「國際藝術家」自居的她,無論個人和作品,也不欲與東方有全何關連,更刻意地以創作顛覆亞洲女性予人的印象,大量的裸體表演活動,大膽、直接地向挑戰傳統的尺度,以及對當時社會對女性創作者的限制。

HOT OFFER
草間彌生又以身體作畫。照片中時為 1968 年,她在 2 名男中的身體上繪畫不同大小的波點。

草間彌生又以身體作畫。照片中時為 1968 年,她在 2 名男中的身體上繪畫不同大小的波點。

草間彌生名正言順地以這個名為《自戀庭園》的銀球裝置作品代表日本參展。

草間彌生與金屬球
草間彌生在美國初期,一直很渴望參加威尼斯雙年展,1966 年她在未被官方邀請下大膽地「自行參加」。穿著和服的草間彌生帶著 1,500 顆、直徑約為 30 厘米的不鏽鋼球來到戶外展場上,並以 2 美元發售 1 個。在將近 30 年後、1993 年第 45 屆威尼斯雙年展上,草間彌生名正言順地以這個名為《自戀庭園》的銀球裝置作品代表日本參展。這些年來,金屬球裝置多次在不同地方輪番展出。

08

由實驗導演 Jud Yalkut 於 1967 年為拍攝的紀錄片《Kusama's Self-Obliteration》。

草間彌生以圓點和網格奠定個人風格,帶來經典的《Infinity Net》系列。

草間彌生返回日本
在美國生活了 16 年期間,草間彌生以圓點和網格奠定個人風格,帶來經典的《Infinity Net》系列。當時草間彌生在紐約創作的《Infinity Net》繪畫價值 US$200,現時市場價值以保守估計也高達 US$7,000,000。草間彌生在 1970 年代初決定返回日本,以創作紙本作品和文學為主。

草間彌生的幻覺日趨嚴重,於 1975 年自願入住精神病院,在病院附近設立工作室。

草間彌生的幻覺日趨嚴重,於 1975 年自願入住精神病院,在病院附近設立工作室。她眼前的幻覺繼續重複擴散,猶如沒有醫治方法的病毒,眼前的圖案把四周的環境和事物吞沒,這卻反而成為她在 1980 年代末開始創作的大型繪畫及油畫的主題,再度為藝術生涯帶來高峰。

Spread The Word
如果不是為了藝術,我應該很早就自殺了。

11

草間彌生認為藝術創作具有治療能力,因此她每天都在作畫。

創作是治療
草間彌生認為藝術創作具有治療能力,因此她每天都在作畫。她的最新系列《My Eternal Soul》,花上 8 年時間創作,至今完成了 500 幅作品,以其歲數的身體狀況來說稱得上是驚人。她更成立了草間彌生基金會,確保其藝術成就得以傳承下去。

除了波點,草間彌生最為人熟識的還有一系列的南瓜作品。

草間彌生與南瓜
除了波點,草間彌生最為人熟識的還有一系列的南瓜作品。與南瓜的緣分早結於孩提時代,她在爺爺經營的公司採種場中經常見到南瓜,日後遂成為她的創作題材。90 年代中期,草間彌生創作了許多南瓜雕塑,不同顏色、材質、尺碼,各式各樣,名氣最大的要數直島廢置碼頭上黃底黑點那顆,現已成為 3 年一度的瀨戶內海藝術祭的生招牌,每每成為遊人打卡熱點。

HOT OFFER
草間彌生被視為日本國寶級的藝術家。

草間彌生被視為日本國寶級的藝術家。2006 年高松宮殿下記念世界文化賞上,她獲得常陸宮正仁親王頒予繪畫部門之獎項。

15

另一部草間彌生的紀錄片《I Love ME》,觀眾從而見證她 50 幅畫的創作過程。

90 年代草間彌生也有涉足商業藝術的領域,近年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與 Louis Vuitton 的 crossover。

草間彌生涉足商業藝術
90 年代草間彌生也有涉足商業藝術的領域,近年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與 Louis Vuitton 的 crossover。而她那頭齊蔭及肩短髮,又是她個人識別最高的標誌。

2017 年位於日本東京的草間彌生美術館在千呼萬喚下終於開幕

日本東京草間彌生美術館落成

2017 年位於日本東京的草間彌生美術館在千呼萬喚下終於開幕,自此波點控、草間彌生迷便可定期來朝拜,欣賞不同主題的草間彌生展覽。

1929 年出生的草間彌生,年屆高齡但創作力依舊驚人,最新系列為《My Eternal Soul》。

1929 年出生的草間彌生,年屆高齡但創作力依舊驚人,最新系列為《My Eternal Soul》。

Graphics by Wing Chan
EXPLORE MORE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