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是開個玩笑吧,梵高應該不介意!動動腦筋藝術品頓成有趣廣告

- 2 Jan 2018
在廣告世界,最緊要懂「食腦」。雖然藝術往往令人覺得高不可攀,但原來又給予一班廣告創作人無限靈感,以下幾個是最佳例子。

Da Vinci X IKEA
2017 年藝術界最矚目的事情,莫過於
達文西於 500 多年前創作的作品《救世主》(Salvator Mundi)再度面世拍賣市場,最後在紐約以 4 億 5000 萬美元賣出,買家為沙地阿拉伯王子 Mohammed Bin Salman,作品稍後會在剛開幕不久的阿布扎比羅浮宮展出。學者及專家相信,唯美主義者達文西生前只創作了 20 幅作品,被確認為真跡的只有 15 幅。對上一次發現其作品真跡已是 1909 年,《救世主》重現市場可唯非常難得。

在地球的另一邊,瑞典品牌 IKEA 在《救世主》成功拍賣後立即食住上,為價值 US $9.99 的 VIRSERUM 畫框推出廣告。廣告跟《救世主》相關報導中的構圖相似,並以一句 "When you spend $450 million on a painting, but don’t like the frame" 作賣點,直接到位,亦同時令人反思藝術品被商品化的普遍現象。

Christian Marclay X Apple
多媒體藝術家 Christian Marclay 受 1970 年代行為藝術家啟發,以音樂和視像創作大獲好評的錄像作品。他在 2010 年創作的《The Clock》,片長 24 小時,從多套荷里活電影中剪輯出關於 24 小時每一秘的片段,榮獲 2011 年威尼斯雙年展的金獅獎。
04
Apple 在 2007 年推出手機產品時,想到聯絡 Christian Marclay 並希望與對方合作,Christian Marclay 卻拒絕了邀請。後來 Apple 以異曲同工的概念製作名為《Hello》的廣告片,在奧斯卡頒獎禮當晚首播,內容的相似程度可以說跟 Christian Marclay 的《Telephones》一模一樣。Christian Marclay 雖然有感作品被抄襲,但卻決定不會採取法律行動,他認為氾濫的法律訴訟只會限制創作精神,他唯有視蘋果的善意抄襲為對自己作品的欣賞。
05
而 Christian Marclay 早在 1995 年創作的《Telephones》亦以類似概念,以 130 個荷里活電影片段為主題。

上圖為 Christian Marclay 的另一作品《Boneyard》。

Vincent Van Gogh
梵高是歷史上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生前繪畫了多幅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創作,例如為其主診醫生 Dr. Gachet 繪畫的肖像、自畫像及太陽花作品等,豐富的藝術天份和創意加上令人惋惜的悲慘人生,梵高的作品和一生永遠充滿娛樂性,以他為題材的電影《Loving Vincent》在最近上映後亦獲一致好評。在廣告界,不少創作人也被梵高啟發,例如法國文化協會利用梵高影 selfie 來代替 self-portrait 帶出新思維的重要性。

藥廠在推出治療人格分裂症的藥物 Zeldox 時,更以梵高為廣告主角,如果他當年服用了該藥,藝術歷史也將改寫。

Surrealism X Volkswagen
兩位超現實大師,西班牙的 Salvador Dali 和比利時的 René Magritte,作品主題天馬行空,前者的溶解時鐘和後者的藍天白雲,以視覺畫面來探討當時盛行的潛意識心理學說。

兩人的作品更成為德國汽車品牌 Volkswagen 推出 BlueMotion Polo 時的平面廣告靈感。Volkswagen 邀請了俄羅斯插畫師 Kirill Chudinskiy 繪畫充滿超現實藝術風格的廣告作品。

Pop art 大師 Andy Warhol 可以說是融合藝術與商業的佼佼者。Andy Warhol 於 1949 年搬到紐約,最初從事商業廣告和插畫工作,在戰後美國消費主義盛行的氣候下迅速受到注目,成功模糊高級藝術和大眾文化之間的界線。Andy Warhol 曾在潮流雜誌《Glamour》工作,深明市場推廣的重要性。他亦以 Macintosh、Chanel、金寶湯和可口可樂為作品主題,這些作品現時均具有一定的藝術市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