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一生與食物離不開關係,它除了能滿足口腹之慾,很多時候更會成為回憶與情感的載體。台灣藝術家郭于寧深明箇中意義,以台灣風土習俗為靈感,將所思所想傾注於食物藝術之中。
對于寧來說,食物不僅是生理需求,更是很厲害的溝通媒介,「每當看到一道菜式,我們很自然會投射個人情感,在一桌子陌生人的情況下,食物往往會成為共同話題,打破彼此之間的距離,令整個對話過程更加自然。」

儘管從小熱愛料理烹飪,于寧在大學時期還是修讀了服裝設計,亦選擇從事相關職業,後來她決意追隨本心,回到食物藝術的世界,「我現在還是很喜歡時尚與服裝,但透過食物藝術,我能更容易傳遞自己的想法。以往習得對我現時的創作美學及思考角度亦有所影響,有助我建構獨特的個人風格。」

個人經歷、社會文化,以至宗教風俗,都能藉着食物一一反映,故于寧創作時從來不愁題材,但這同時是一把雙面刃,「食物過於生活化,能涵蓋很多議題,有時會導致重點失焦,十分棘手。現在我在創作時會選擇靜下來,花時間觀察作品之間的共同語言,再慢慢過濾。」過多的元素會扼殺主題,有時刪減反而會令作品更飽滿。

于寧喜歡以作品探討食物在社交場合的象徵意義,例如她的裝置作品《郭小鳳》——拿着紅酒的手,跟隨掃地機器人的軌跡到處亂走,以此模擬人在社交聚會的處境,「拿着酒杯的行為能衍生出各種解讀,可以是正在找尋聊天對象,想與別人展開話題,也能是暗示自己想要獨處。另外,掃地機器人的特點是遇到牆就會避開,亦不會掉下樓梯,就像人與人之間互相試探迴避,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在 2021 年,于寧創立了自家蛋糕品牌「FU Cake 福糕」,打造不同天馬行空的作品,而且充滿「台味」,如傳統鮮奶油及透亮果膠等,充分體現台灣在地的風土文化,「台灣過去一直處於被殖民的狀態,現時所見的文化結合了許多外來元素,非常流動,沒有主要的脈絡。我想透過作品展示對這片土地的情感,讓觀眾可以感受到我心目中的『台味』,與自己原有的想法碰撞交流,產生新的觀點。」

于寧希望以創作保留台灣文化,但又不想照辦煮碗地復刻,將作品套入舊有框架,故除了傳統的古早味,于寧更在作品中加入自己喜歡的視覺衝擊元素,像是以檳榔代替櫻桃、用裝上食用色素的噴槍在蛋糕塗鴉,有點黑暗但又充滿趣味。「非主流美學使我在創作上有更多自由,能夠擺脫框架,不用服務大眾的審美觀,令作品更具個性。」

而對於受眾多寡,于寧亦較隨心所欲,「有共鳴的人自然會看下去,不喜歡的也待不住。我做蛋糕時不會預設觀眾的反應與情緒,每個人都能以各自的方式解讀,連結自己生命的經驗,我只希望這個蛋糕將來會成為他們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