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避免職場「時間饑荒」?改變管理政策有助提升效率
- 01 Aug 2024
為保持企業在市場的競爭優勢,拉近績效標竿距離,管理層通常都會為團隊設定關鍵績效指標(KPI),密密開會跟進工作情況,一旦發現偏離目標軌道,就會用 Plan B、Plan C⋯⋯急忙補救。不過,所謂過猶不及,主管執行這些策略時,如過分進取兼離地,很易變成白費組員光陰,甚至釀成「時間饑荒」(Time Famine),影響士氣,結果離績效目標愈來愈遠。 By TY

3 大管理行為觸發「時間饑荒」
當職場出現「時間饑荒」,顧名思義,表示員工的時間永遠不夠用,待辦事項長又長。究其原因,企管專家發現未必關乎僱員工作能力或「拖延症」,而是管理層做了以下 3 件事,令團隊陷入時間饑餓危機之中。

一、過於進取
建基於突破、革新的大局思維(Think Big),對員工及公司之成長,往往是一股強大推動力,正如提出這思考法的 David J. Schwartz 博士所言:「當想着很小的目標,便只會獲得很小成就;如想着遠大的目標,就會有偉大的成就。」然而,企業主管設定目標、KPI 時,若矯枉過正,無視實際執行時的情況,便如同要求團隊將天上星星摘下來,到最後只是白費大家的心機、時間,不僅會增加員工壓力,亦無助於企業發展。

企管專家建議,即使主管很想帶着部屬尋求突破,亦不能過於理想化,將「夢想」和「實際目標」混為一談,應透過有效溝通,與隊員一起訂出既具挑戰性、又可以實現的目標,然後循序漸進地向前走;情形就好比首次參加馬拉松的跑手,要到達終點,不是不顧一切向前衝,而是要根據自身的體能條件,按步就班操練。如想真正達標,資源分配、隊員之間的分工協調、績效導向(Performance Driven)的企業文化,亦即清晰、公平的績效考核制度等,亦相當重要。單憑大局思維不足以成事;若然目標「超離地」的話,更會磨滅員工意志,引致時間饑餓恐慌。

二、無止境的內部會議
哈佛商學院研究顯示,超過 7 成打工仔認為開會是沒有效率的作為,65% 受訪者覺得開會妨礙他們完成手頭工作,不僅是「效率殺手」,也是「時間殺手」。企管顧問進行的職場調查發現,開會的痛點通常在於:會議太多太密太冗長、不到題、不着邊際⋯⋯專家提示,不想怨聲載道,召開會議的主管必須注意以下 3 大重點。

1. 品質控制
有些管理人員會突然靈光一閃,想向團隊分享其新觀點,或者發現銷情下跌,希望部屬第一時間出謀獻策,於是召開即興會議。但由於開這類大會前,與會者沒有足夠時間作任何準備,以致臨場提出的企劃建議,很多時都只是泛泛而談,結果變成召開會議者的個人 Ted Talks,高談闊論過後,具體解決方案欠奉,白白消耗了大家的時間和資源。

2. 「3W」開會文化
亞馬遜 (Amazon.com) 其中一個開會方式,很值得其他企業參詳。在會議一開始,就設定 3W 目標,即「做甚麼、由誰做、何時做」,會議結束後,團隊不僅有具體的方向可循,分工範圍亦一目了然。當大家不用再花時間從紛雜的意見中找端倪,整體的工作效率自然快步提升。

3. 以「跟進」代替會議
會議後以「跟進」形式了解及督促團隊的工作進度,可以代替重複而冗長的會議,避免剝奪員工的工作時間,耽誤工序。

三、經常搬龍門
主管日理萬機,的確有可能忘了自己之前所下的指令,然而決策經常翻來覆去,下屬就等如白做。況且推倒重來,需要的時間和心力並非高層所想的:「沒有甚麼大不了。」一旦有改動,其實變相在加重下屬工作量,所以有多項職場調查顯示,朝令夕改的上司,一直高踞「最討厭主管行為」排行榜的三甲位置。

可是,新決定如果是因應市場環境有變,是為了公司利益而做則又作別論。變動雖無可厚非,然而主管還是應檢討一下,之前下決定時是否因為考量不夠周全、分析不夠深入,而造成決策反覆,為團隊帶來不便?作為企業管理層,應要有承認自己不足之勇氣,才可以身作則,建立開明的團隊文化,令公司上下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