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手列車》影評|畢彼特動作大片,刺激劇情今夏電影不二之選
Culture

《殺手列車》影評|畢彼特動作大片,刺激劇情今夏電影不二之選

由畢彼特主演的《殺手列車》(Bullet Train) 是最令人期待的暑期動作大片,它的日本背景令人「思鄉」、故事有趣、氣氛莊諧並重、動作場面與配樂更是超乎想像地精采,難怪即使外國已好評如潮,帶期望入場仍令人不失望。今個夏季若要挑選一部娛樂性豐富的佳作觀賞,《殺手列車》絕對是不二之選。

電影角色建構出眾,畢彼特帶領眾多殺手展開刺激之旅

電影人物建構出眾,畢彼特帶領眾多殺手展開刺激之旅

《殺手列車》是根據日本推理小說《瓢蟲》(Maria Beetle)改編,故事非常直接,就是講一群殺手因不同原因,聚集在一列日本子彈火車之上,從而發生不同交錯。故事雖看似簡單,但其實豐富的劇情充斥著整部作品。故事本身以人物推進劇情,每個人物都有獨特、有趣而充滿個性的背景,形成不同的支線故事。

主角畢彼特(Brad Pitt)做例子,他是名為「瓢蟲」的殺手

就以主角畢彼特(Brad Pitt)做例子,他是名為「瓢蟲」的殺手,卻天生黑仔、愛好和平主義,設定有反差又有喜感。他的任務本身只是偷一個手提箱,但卻在火車上遇上眾多殺手。另一對人物則是 Aaron Taylor-Johnson 飾演的柑桔與 Brian Tyree Henry 飾演的檸檬,他們一黑一白、一肥一瘦,卻是對孖生兄弟!一對肥瘦殺手,好打卻好笑,鬧出大量失魂笑料,充滿娛樂性。

火車之上還有很多不同背景的殺手人馬,有搞笑、有可愛也有型格,建構出不同的人物

火車之上還有很多不同背景的殺手人馬,有搞笑、有可愛也有型格,建構出不同的人物,時而合作、時而打鬥互相撕殺,每個人物都非常立體,令人印象深刻。電影的起初,確需要一點時間入局,一旦觀眾了解到所有人物性格,電影就越行越順暢。這種以人物推進劇情的述事方式,在《殺手列車》中可謂教材級示範作。

畢彼特罕有演出動作喜劇,大部份真身上陣場面精采

畢彼特罕有演出動作喜劇,大部份真身上陣場面精采

畢彼特近年漸漸減產,退居幕後擔任監製工作,要邀得他出山,必定要是好導演、好劇本。《殺手列車》導演 David Leitch 拍過《原子殺姬》(Atomic Blonde)、《狂野時速:雙雄聯盟》(Fast & Furious Presents : Hobbs and Shaw)和《死侍2》(Deadpool 2)等大作,幾部作品的動作設計均非常出色。

導演 David Leitch 本身也是特技演員出身,做過幾次畢彼特的動作替身

導演 David Leitch 本身也是特技演員出身,做過幾次畢彼特的動作替身,包括《搏擊會》(Fight Club)及《史密夫決戰史密妻》(Mr. & Mrs. Smith),其後成為編劇、監製、武術指導和導演,因此今次與畢彼特一拍即合。《殺手列車》的最大特色,就是它一切都發生在狹窄的車廂內,而這也同時成為了電影的最大限制。

HOT OFFER
角色在不同車卡上打鬥

但限制,往往就是成就創意之時,角色在不同車卡上打鬥,從而找到不同道具作為武器,例如餐刀、水樽、手槍、武士刀甚至手提電腦,而對動作甚為了解的 David Leitch,往往都構思到五花八門的打鬥方式,不斷地呈現出精采場面。尤其喜歡這部電影很多埋身肉搏,即是所謂的「拳頭交」,喜歡武術的觀眾應會感到很滿意。

希望以成龍的動作喜劇模式去拍這套戲

畢彼特講過,與導演希望以成龍的動作喜劇模式去拍這套戲(外國人真的很喜歡成龍…),而他也甚少拍這種戲種。由於場景所限,在列車的狹小空間內難以遷就拍攝替身演出,所有演員應是從影以來首次大量親身演出動作場面。傳媒問到畢彼特,你是刻意不用替身嗎?他立即打趣說,不是!我很喜歡替身!只是場景不容許!事實上,電影內見到他大量親身上陣,確是令場面更精采。

運鏡充滿創意,配樂有特色令人難忘

運鏡充滿創意,配樂有特色令人難忘

上面講過,導演 David Leitch 是特技演員出身,再發展成武術指導和導演,因此他對怎樣呈現出亮眼的動作鏡頭別有心得。今次他與美術總監 David Scheunemann 和攝影指導 Jonathan Sela 合作,設計每個不同車卡,再計劃裡面怎樣放鏡頭拍攝、打燈、特效,設計兩部真實尺寸的列車卡,好讓美術組可以隨時調位或再佈置,一切都是為呈現出精采鏡頭而準備。

殺手列車鏡頭的運用也發揮了很多天馬行空的創意、玩味十足

要讚的是《殺手列車》的運鏡充滿創意,而這與美術、配樂又息息相關。電影以強烈的日本 X 美國風格呈現,因此鏡頭的運用也發揮了很多天馬行空的創意、玩味十足,確是要觀眾親自入場感受。而美術方面,大膽運用的粉紅色、日本卡通公仔,也是令《殺手列車》更有個性。

《殺手列車》配樂

配樂方面,《殺手列車》以大量耳熟能詳的歌曲貫穿,例如 Bee Gees 的《Staying Alive》。那為何又會有特色呢?原來戲中不同角色也有不同的音樂風格,如白色死神的音樂偏向搖滾、王子的音樂比較 Punk、長老就比較古典有氣派,因此每個角色的出場、塑造就更鮮明、更出眾!

多條故事線最終合而為一,結局爽、快、正

多條故事線最終合而為一,結局爽、快、正

《殺手列車》以不同角色分拆成不同支線,推進劇情發展,而當中又會有交錯、合作、爭鬥。隨著列車越來越駛近目的地京都,多條故事線也漸漸融合,眾人終於發現,為何他們均出現在同一輛列車之上!而在終點等他們的,又是甚麼呢?

《殺手列車》可以說是《壯志凌雲: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後,今年最佳的動作片

這裡必定要觀眾親自入場拆解。可以說的是結局實在令故事推至高潮,它的爽、快、正,是每部娛樂電影應該帶給觀眾的觀感。《殺手列車》可以說是《壯志凌雲: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後,今年最佳的動作片,在此強烈推介此作予各位!

EXPLORE MORE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生活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