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Space
專訪福建菜餐廳茗悅主廚林陽,以創新方式演繹傳統福建菜式
BAZAAR Taste

專訪福建菜餐廳茗悅主廚林陽,以創新方式演繹傳統福建菜式

Tracy Chan
BY Mike Lai
  • 10 Jan 2025

福建人是香港早期移民的重要一員,許多福建人因戰亂及社會動盪而移居香港,在這裡建立了穩固的社區,並逐漸融入香港生活,其中北角便素有「小福建」之稱,亦是港島香格里拉茗悅主廚林陽成長,以及影響他投入福建菜懷抱的開端。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福建菜餐廳茗悅主廚林陽,以創新方式演繹傳統福建菜式

林陽回憶起自己在北角的童年,放學後經常在春秧街附近遊玩,日常生活接觸到了不少福建人,耳濡目染下,對福建菜的理解竟然逐漸累積起來,不論是小店中老婆婆賣的福州魚丸,還是雜貨店的糟菜,都是他與福建菜之路的起點。長大後,林陽學習烹飪,在香港、悉尼及上海等地的知名餐廳工作,有機會探索各種不同的菜系,廚藝日進卻忘不了兒時的味道,當知道港島香格里拉酒店開設以福建菜為主角的茗悅 (Ming Pavilion) 便二話不說應徵。「大家以為福建菜在香港很罕見、很冷門,其實福建菜早就融入了香港文化,常見的佛跳牆、梅菜扣肉、紅燒豆腐等其實都是福建菜。我希望茗悅專注閩菜的決心,能成為一個讓香港人認識閩菜的起點。」

專訪福建菜餐廳茗悅主廚林陽,以創新方式演繹傳統福建菜式

福建菜又稱為閩菜,由福州、閩南(即廈門、晉江地區)及閩西(即客家)等三路不同風味組合而成,是中國 8 大菜系之一。在談及福建菜的特色時,林陽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一湯十變」。說的就是烹調福建菜,常會使用高湯代替水分入饌,以湯保味。「不論煮任何菜式,福建人都擅長利用湯品來調味,是烹調中不可或缺的基礎。我們的廚房裏都會常備 4 款不同湯頭,包括清雞湯、海鮮湯、濃湯和豬骨湯,既會用作燉湯飲用,亦可以用於調味,成為菜式的底味。熬製這些湯品需要耗費不少時間,例如濃湯通常需要熬煮 6 小時以上,而雞湯、豬骨湯則大約 3 小時便能完成,至於海鮮湯因為其鮮味釋放得較快,通常 1 小時便能熬出濃郁的味道。」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福建菜餐廳茗悅主廚林陽,以創新方式演繹傳統福建菜式

林陽又提到,「福建的湯品種類中亦有燉湯,與廣東的燉湯概念相似—海鮮、肉類及各種蔬菜加入燉盅之中,慢火燉煮數小時。通常在湯品中還會添加青紅酒—屬黃酒的一種,能夠增添湯品的風味,同時去腥並具有養生效果。」福建湯中最著名的湯品便是佛跳牆,茗悅的佛跳牆融合鮑魚、瑤柱、花膠、遼參等珍貴食材,並加入老雞、排骨、鴨肉等於紹興酒罈中煨製。經過長時間的慢燉,各種食材的香氣交融,當中有海味的鮮甜、肉類的醇厚、瑤柱的鮮香,還有鮑魚的獨特風味,形成了多重的口感體驗。又譬如另一「名湯」雞湯汆海蚌,便是利用雞湯的鮮美來調和貝類的腥味,讓海味和湯味互補,令味道更為昇華。

專訪福建菜餐廳茗悅主廚林陽,以創新方式演繹傳統福建菜式

在茗悅中,林陽以創新的方式演繹傳統福建菜餚,將不同的食材與創新元素完美融入傳統福建菜。「香港是個國際食材集散地,其獨特之處在於食材供應的多樣性,能夠輕易獲得各種新鮮海鮮,這使得他能夠將福建的傳統風味再加以更精緻的調整。福建地處東南沿海、海產豐富,當地人常常使用小型海鮮為主(例如經典菜式蠔餅的蠔仔),但為了迎合香港人特別鍾情大型海鮮的飲食習慣,同時基於環保考量,我們改以使用更大及可持續的海鮮,力求保留原有的風味。」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專訪福建菜餐廳茗悅主廚林陽,以創新方式演繹傳統福建菜式

林陽知道香港人愛吃龍蝦,便以閩菜不可或缺的紅糟煮本地澳洲岩龍蝦,是香港第一間、亦是唯一一家以紅糟醃製方式製作龍蝦的餐廳。特別之處是以龍蝦的蟹膏加入紅糟製作成醬汁,醬汁既有紅糟的甜味,也保留了海鮮的鮮美,令這道菜的味道更添層次,展現出海鮮的精髓。另外,閩南喜慶活動中備受喜愛的傳統菜餚福州炸糟鰻,茗悅版本亦改以肉質肥美的本地白鱔代替海鰻,先以紅糟醃過夜再裹上番薯粉炸香,口感極為酥脆,鹹香微甜的味道帶有淡淡酒香。

EDITOR'S FAVORITES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福建菜餐廳茗悅主廚林陽,以創新方式演繹傳統福建菜式

除了食材以外,林陽亦嘗試以更現代的方式進行改良,「傳統以燉煮形式製作的薑母鴨,鴨肉在燉煮後肉質會變得鬆散、口感變『嚡』,我便以西菜的慢煮技術製作。先將鴨肉清洗乾淨,再加入醬汁和薑,進行 4 小時的慢煮。最終呈現的肉質嫩滑,味道濃郁,讓人回味無窮。」對於林陽而言,烹飪的哲學在於創新與尊重傳統的平衡。不論是廚師還是食客,都不應被傳統的框架束縛。隨着世界的變化,食材和烹飪技術也在不斷演進,他力求在菜單中融合新元素,為客人帶來既熟悉又新鮮的味道。

專訪福建菜餐廳茗悅主廚林陽,以創新方式演繹傳統福建菜式

林陽強調福建菜屬於「比較家庭式的菜系,常由家人代代相傳,少有追求華麗的外表,更注重實在的味道與家庭的溫暖」。餐廳的另一道經典—紅鱘蟹飯,充滿喜慶的象徵意義,這道菜常在結婚或生子等大喜日子出現,以表達對多子多福的美好祝願。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福建菜餐廳茗悅主廚林陽,以創新方式演繹傳統福建菜式

又如大堆頭的廈門風味潤餅,以潤餅自由包裹紅蘿蔔、五花肉、鮮蝦、加大阿拉斯加蟹肉、豬油渣、花生糖等,帶來了豐富的口感和香脆的食感,同時可根據個人喜好加入甜豉油、廈門辣椒醬和芥末,別具風味。「這個潤餅是過節時每家每戶必備的食物,長輩們往往會預備一大盤,讓在外工作的遊子回家時,隨時都能吃得豐富滿足。」這些菜品不僅是美食,更是福建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家庭的聚會和節慶的歡樂。

專訪福建菜餐廳茗悅主廚林陽,以創新方式演繹傳統福建菜式

在香港,福建菜的知名度相對較低,真正專注於福建菜的餐廳並不多,林陽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把這些傳統的味道重新包裝,讓香港的食客能夠更好地認識和欣賞福建的美食文化,讓更多人了解福建菜的獨特之處。未來,林陽希望進一步探索和創新,尤其是在點心方面。「福建的點心文化相對較少,希望能夠將福建的小吃,如糯米海蜇、香卷和蝦皂等重新包裝,透過港人較熟悉的點心方式,讓更多人認識這些傳統味道。現在,亦正在計劃推出自家製作的醬料和調味品,例如福建的辣椒醬,讓食客能在家中也能輕鬆體驗福建的味道。」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生活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