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Space
專訪《哀悼乳房》譯者 Jennifer Feeley:西西的文字總能淡化患病的恐懼。
WellnessInterview

專訪《哀悼乳房》譯者 Jennifer Feeley:西西的文字總能淡化患病的恐懼。

Angie Yau
  • 08 Oct 2024

若然你曾閱讀關於乳癌的文章,你或者會留意到,這些故事的結局通常止於患者抗病成功,後續卻無從得知。然而,他們除了是抗癌鬥士,還是個活生生的人,即使身體痊癒了,心理仍然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才能真正幫助我們更全面理解乳癌。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哀悼乳房》譯者 Jennifer Feeley:患病固然會令人不安,但西西的文字總能淡化這種恐懼。

相信每個香港人都曾接觸西西的作品,你可能是她的忠實粉絲,或者只在中文課本上淺淺讀過節錄,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或多或少踏入過她的文字世界。美國漢學家 Jennifer Feeley 除了是西西的好友,更是其作品的主要譯者,「不論在生活還是寫作,西西都為我帶來很多啟發。她是個非常善良的人,懂得以樂觀的態度看待一切。」

專訪《哀悼乳房》譯者 Jennifer Feeley:患病固然會令人不安,但西西的文字總能淡化這種恐懼。

即使面對挫折,西西對生命的好奇與熱誠依然不減,而這亦可見於其作品《哀悼乳房》。有別於一般關於癌症的回憶錄,西西並沒有單一描述與病魔搏鬥的過程,反而加插了許多日常片段,以詼諧生動的方式探討乳癌,流露對生活的反思與期許。「我首次閱讀《哀悼乳房》時,很驚訝這本書居然會令我發笑。西西的文筆充滿幽默感,當中雖然有令人傷感的情節,但讀後確實會感到豁然開朗。」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哀悼乳房》譯者 Jennifer Feeley:患病固然會令人不安,但西西的文字總能淡化這種恐懼。

Jennifer 之所以會翻譯《哀悼乳房》,除了因為此書是香港文學史上的經典,更與其自身經歷有關,「我的祖母 40 多歲時就因乳癌離世,身邊有些朋友亦不幸確診。我覺得《哀悼乳房》可以加深大眾對乳癌的關注,同時亦能帶來慰藉,若然你自己,或是身邊人患病,這本書能夠作為陪伴,讓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專訪《哀悼乳房》譯者 Jennifer Feeley:患病固然會令人不安,但西西的文字總能淡化這種恐懼。

《哀悼乳房》一書讀起來饒有趣味,翻譯時卻是難關重重。西西愛玩文字遊戲。亦喜歡加插典故,所以書中有很多看似無法轉譯的文化專屬項目,例如大夫第、血滴子、庖丁解牛的典故......Jennifer 在訪問中亦笑言曾覺得「自己沒可能成功 (翻譯)」。不少譯者在翻譯時都會以目標語為依歸,根據讀者的文化背景改動原文,然而 Jennifer 卻希望凸顯本地元素,「我的譯文保留了某些粵語,讓讀者知道這是一本來自香港的書。若然看到不懂的字,其實在網上很容易就能查到,而他們亦能學習到新事物。我認為這就是翻譯有趣的地方——引領讀者走入未知的世界。」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專訪《哀悼乳房》譯者 Jennifer Feeley:患病固然會令人不安,但西西的文字總能淡化這種恐懼。

在《哀悼乳房》的序言裏,西西開宗明義表示:「這是一本有關乳房,以乳房為主題的書,但內容可能與你心目中聯念、臆測的不同」,暗示讀者是因「乳房」一詞帶有的性意味才翻閱此書。從古到今,女性經常受到客體化,,因而藏起自己的性別特徵,在討論關於身體的話題時亦會感到尷尬。「其中一章提及西西在進行化療及檢查時需脫掉衣服,當時她非常擔心,害怕走廊上的人會看到其裸體。像她這樣有名氣的作家,也能如此誠實地透露自己的困境,絕對會為很多人帶來力量,明白患上乳癌並不羞恥,鼓起勇氣談及病情。」

EDITOR'S FAVORITES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哀悼乳房》譯者 Jennifer Feeley:患病固然會令人不安,但西西的文字總能淡化這種恐懼。

在 Jennifer 眼中,西西的作品就如好友,能夠牽着你的手共渡難關,「患病固然會令人不安,但西西的文字總能淡化這種恐懼,例如她將檢測儀器運轉的噪音形容為哼唱聲,而我每次到醫院檢查時,都會想起這段描述,讓我暫且放鬆。」

專訪《哀悼乳房》譯者 Jennifer Feeley:患病固然會令人不安,但西西的文字總能淡化這種恐懼。

《哀悼乳房》撰於 1992 年,是當時少數以女性角度敘事的文本,此書不但記錄了西西抗癌的歷程,更確切反映了乳癌患者面對的生活難關與心理衝擊,藉此鼓勵女性奪回身體的控制權,「西西在文中探討了性徵與性別認同的關係,表示即使失去乳房,自己仍然是女性,這種論述在 90 年代確是非常前衛。另外,西西亦鼓勵女性聆聽自己的身體;她在 50 多歲時發現乳癌徵兆,但醫生卻稱之為更年期症狀,草草打發了她。醫學研究的測試對象大多為男性,由於身體結構不同,女性的身體問題很容易會遭到忽視,導致延遲診斷,甚至誤診等問題。西西認為女性應該勇敢為自己發聲,若然遭到醫生忽視,不要害怕另覓高明,總而言之,就是要以健康為先,相信自己的判斷。」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生活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