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處於弱勢社群,受到壓迫的一方,生活就離不開權益的議題,無論行為,或是言談,都是一種表態。被譽為「韓國女性主義藝術先驅」的尹錫男,在女權意識抬頭前就已創作女性主題的作品,批判兩性不平等的社會現象,同時透過畫作回溯歷史,為過去與現在被忽略的女性發聲。

每個人創作的契機各有不同,而尹錫男與藝術的緣分則始於童年時的某節課堂,「那時候我們在畫畫,老師讓班上最漂亮的女同學當模特。當時我一邊作畫,心裏一邊想着:『希望以後能繪畫另一位朋友』。」加上父親從事藝術工作,耳濡目染下,尹錫男亦走進了這個色彩繽紛的領域。

然而在上世紀,女性只能是別人的妻子、別人的母親,無法成為自己心中的模樣。尹錫男淺淺涉足藝術世界,又要回到現實,成為普通的家庭主婦。歲月在勞碌奔波間迅速流逝,尹錫男不甘永遠留守於此,決定追隨本心,在 40 歲時毅然前往紐約,入讀普瑞特藝術學院。回國後,尹錫男開始專注創作,而最初的靈感來源,是她生命裏最重要的人——母親。「在 50、60 年代,家裏的經濟環境相當拮据,但母親依然努力為我和弟弟爭取學習的機會,有空時更會讀書給我們聽,我永遠不會忘記她的付出。」

尹錫男在 1993 年於首爾舉行個展「Mother's Eyes」,以結合傳統木板畫與現代裝飾畫的作品敘述母親生平:從一個對生活充滿熱誠的女生,到生兒育女,相夫教子,每日埋首於家事,逐漸變成一個駝背的老太太。作品一方面表達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另一方面反映女性權益被剝奪的現象:受制於社會責任的枷鎖,失去認識自我的機會,無法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

「翻開歷史書,你很少會讀到關於女性的故事。」的而且確,在男性主導的敘述角度下,女性的名字時常被忽略,貢獻隨時代洪流席捲而去,不被任何人記住。「以往社會深受父權觀念影響,女性往往遭到不平等對待,但仍然願意為國家付出與犧牲,令人非常感動。」

透過創作,尹錫男將歷史上缺失的拼圖逐一撿起,讓女性的故事得以流傳。她在 2003 年創作的系列《To Be Lengthened》以廢棄木材作媒介,刻劃韓國歷史上著名的女詩人及學者。作品中,人物的手均為長木條,而且向外延伸,象徵女性渴望自由,以及對彼此的認可與鼓勵。與此同時,尹錫男亦不曾忘記女性為戰爭付出的痕跡,「無論在日據時代,還是獨立運動期間,女性地位都相當低下,甚至被當成二等公民看待,但她們依然願意為國犧牲。我最初甚是不解,為何要為一片忽視自己的土地付出性命?後來我想,也許她們在『奪回國家』這種反抗的行為中,找到自己一直缺失的身份認同。」

尹錫男下定決心要傳揚這些女性的故事,以藝術記錄曾參與獨立運動的女革命家。然而在搜集資料時,她卻發現缺乏史實記載,照片亦只有寥寥數張,故唯有加入自己的想像力,「我會不斷重讀她們的故事,想像她們的人生,然後畫下令我感觸最深的瞬間。」尹錫男筆下的人物表情肅穆,眼神堅定,雙手總是厚實寬大,與傳統婉約柔和的女性形象大相逕庭。她認為雙手象徵力量,盛載着人生的種種經歷,而粗大的手正好能代表這些女革命家所遇的歷練。

隨着時代變遷,女性地位逐漸上升,但尹錫男認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到了今天,女性從政的機會仍然不多,在電視或報紙上都很少看見她們的身影。」縱然道阻且長,尹錫男認為只要繼續努力,終有一日能夠打破性別不平等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