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Space
專訪韓國藝術家林珉旭:藝術能讓我們尋找框架以外的碎片,以多元的角度創作。
Art & DesignInterview

專訪韓國藝術家林珉旭:藝術能讓我們尋找框架以外的碎片,以多元的角度創作。

Angie Yau
  • 11 Sep 2024

歷史該如何撰寫?東方史學界以「宏大敘事」為本,主張刪去繁枝細節,提供全景式的敘事架構;尼采也曾表示部分歷史需被遺忘,記錄時不能「毫無節制」,否則人類就會停滯不前。如今我們讀歷史,通常只著眼於大人物和大事件,卻忽略了一個時代是由無數渺小的人與事組成。韓國藝術家林珉旭透過作品悼念逝去的身影,尋找歷史縫隙中失落的靈魂。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韓國藝術家林珉旭:藝術能讓我們尋找框架以外的碎片,以多元的角度創作。

「局外人」是林珉旭為自己套上的標籤,她年輕時遠赴巴黎修讀藝術,學成後回到韓國發展。然而兩地文化有別,加上韓國歷年來的變化,林珉旭即使身處家鄉,卻甚覺陌生。「即使韓國奉行集體主義,我依然覺得自己格格不入,因而時常感到矛盾。」在瞬息萬變的社會,身份認同逐漸顯得飄渺,而林珉旭則以旁觀者角度哀悼城市的變遷與遺失。

專訪韓國藝術家林珉旭:藝術能讓我們尋找框架以外的碎片,以多元的角度創作。

在 90 年代,南韓政府選擇於永登浦進行重建,拆毀當地舊樓,並將居民驅逐離開。在林珉旭 2005 年製作的短片《新城之魂》中,一位女生站在行駛於永登浦的卡車內,隨着鼓樂的節奏朗讀詩句,其中透露對摩天大樓的期許,但同時又反覆唸誦:「我無處可去,我是新城之魂。(I have nowhere to go. I'm a new-town ghost)」,可見她受困於現代化發展的桎梏,盼望美好生活,但又害怕改變,而這亦反映出社區的脆弱與不確定性。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韓國藝術家林珉旭:藝術能讓我們尋找框架以外的碎片,以多元的角度創作。

現代人大多只着眼未來,對於不堪回首的歷史更是噤聲不提,彷彿只要一味忽略,創傷就不曾存在。然而林珉旭卻願意面對過去的痛,「歷史是構成人類文明重要的一部分,我們要記住前人以生命換來的教訓,才不致犯下相同的錯誤。」在 2014 年的光州雙年展,林珉旭就以大型行為藝術《Navigation ID》逼使人們直視歷史。當時會場外放置了兩個生鏽的貨櫃屋,裏面裝着光州事件罹難者的殘骸;旁邊的家屬以黑布蒙着眼睛,在現場進行紀念及祭奠儀式,為死者舉行首次公開喪禮。

專訪韓國藝術家林珉旭:藝術能讓我們尋找框架以外的碎片,以多元的角度創作。

林珉旭的創作手法暴烈而赤裸,但背後卻是延綿的哀傷。由於她的作品大多涉及政治及歷史議題,她在搜集資料時曾認識到因社會運動受到逼害的人,親身了解他們的故事。一旦踏入他者的世界,我們就很難抽離地看待事物。林珉旭以往時常感到莫名的愧疚與憂傷,但如今她卻有另一種看法,「人很容易受困於加害者與受害者的二元對立中,但藝術能讓我們尋找框架以外的碎片,以多元的角度創作。」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專訪韓國藝術家林珉旭:藝術能讓我們尋找框架以外的碎片,以多元的角度創作。

歷史更替有如命理,自然而然,周而復始。也許是因為兩者的微妙關係,林珉旭亦經常涉獵有關生死的主題。她即將於韓國畫廊 BB&M 舉行展覽「Memento Moiré」,正是探討存在與消逝的循環。

EDITOR'S FAVORITES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韓國藝術家林珉旭:藝術能讓我們尋找框架以外的碎片,以多元的角度創作。

通過結合神話、自然遺蹟及文明殘骸等元素,並採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廢棄品,在抽象與具象間打轉,從而「令人聯想久遠且無法預視的未來,但伸手則可觸及,彷彿將死亡與重生兩個概念交織循環」。

專訪韓國藝術家林珉旭:藝術能讓我們尋找框架以外的碎片,以多元的角度創作。

林珉旭稱展覽為「未來的考古學」,想像當人類不復存在,遺留下來的物種會如何記住我們。「佛教有一種名為『埋香』的儀式—在河流與大海的交匯處埋下一棵杜松樹,當其浮出水面,所有生物都會得到救贖。我發現很多人都認為『埋葬』這個舉動能打開另一個世界的大門,這種思想算是一種逃避,但也能說是重新開始的機會」。展覽名稱「Memento Moiré」源自拉丁語「memento mori」,意指「勿忘你終有一死」,提醒我們生命有限,要認真看待每一天,才不會枉過此生。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