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當代藝術傳承文化遺產!林芳璐傳揚雲南紮染 歌頌女性無私付出
一張普通的染布,經過反覆的撮皺折叠,翻捲浸染,最終呈現如雕塑般的立體紋理⋯⋯這種獨特的白族紮染技術不但是擁有數千年歷史的文化遺產,更是雲南婦女的生計來源,她們以雙手撐起這種無可比擬的傳統工藝,卻從不高調領功。曾於當地學習紮染的藝術家林芳璐決意將這種手藝帶到大眾眼前,歌頌當地女性的無聲奉獻。

近日於香港半島酒店,一片矚目的鮮紅裝飾了大堂茶座,延綿的赤色織品打結纏繞,褶皺肌理或張或弛,構成充滿生命力的風景。這件大型裝置作品《She's Bestowed Love》為今年半島酒店「藝術迴響」的作品之一,出自藝術家林芳璐之手,運用源自雲南少數民族的傳統紮染工藝,藉此表揚女性的強大力量。「創作過程中,我不斷思考女性身體的歷史意義,既是生育的容器,也是傷痛與癒合的見證者。我希望呈現這種生命循環——疼痛、消失、重生與延續。

以紅色為主調,意在象徵血液、生命與愛的力量,作品形態亦模擬了大地的起伏,強調女性身體與自然之間的連結,正如大地孕育萬物,女性的愛與犧牲也滋養着生命的延續。」

《She's Bestowed Love》以環繞式結構展示,作品中心為「大陸」,代表女性的身體與歷史,周圍的小型裝置則是「離島」,象徵她們生命中的細碎片段,以及社會賦予的標籤,「這種佈局除了構成視覺上的張力,亦隱喻着女性在社會上的位置:既是核心,也是邊緣;既是個體,也是群體。我希望觀眾意識女性的存在並非孤立,而是與社會、文化、歷史緊密相連。」

在距離香港約千公里的雲南大理周城村,一群白族女性每日留守紮染坊,不斷扎縫、拆線、漂洗、碾布⋯⋯我們的藝術是她們的日常,而林芳璐的創作之路更是源自於此。約 10 年前,她為研究畢業課題來到雲南學習紮染,亦因此愛上布藝,「這種材質柔軟而具可塑性,記錄着時間的流逝,也蘊含勞動的痕跡,每道摺痕與縫線都像是一段隱密的歷史。我選擇用布藝進行創作,希望表達女性的隱形勞動、被忽視的付出,以及她們在社會中被遮蔽的存在。」

旅居期間,林芳璐曾遇上一位年長女性,雙手經已佈滿歲月痕跡,技藝卻仍精準優雅,「她告訴我,紮花(將布料上的花紋縫紮起來)的過程可能長達數周甚至數月,但這些精美的紋樣最終都會被剪開,在布料染色的過程中消失。這就好比女性在社會上的處境——默默奉獻,卻常被忽視。」正因如此,林芳璐創作時都會保留紮花的痕跡,讓這種隱形的勞動得以被看見。

紮染是可控與不可控之間的對峙,即使會先將花紋縫紮,暈染與浸泡的過程仍充滿不確定性,無法完全預測成果。在林芳璐眼中,這個過程與女性的成長經驗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女性在社會上往往受到各種規則限制,就像被紮花的繩索緊緊捆綁,但她們依然能夠在有限空間裏展現出獨特的美,甚至透過這些束縛創造出全新的形態。

我認為紮染不僅是技藝,更是一種隱喻,展示女性如何在掣肘中激發自己的韌性。」從痛苦到癒合,從柔軟到堅韌,透過創作,林芳璐想讓觀眾,尤其是女性,意識到自己的價值與力量,「希望她們欣賞作品時,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看見,自己的經歷值得被記錄。同時透過作品促使人們思考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反思性別權力結構,推動更多元平等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