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Space
專訪菲律賓藝術家 Demet:我希望觀者了解物件背後的隱喻,透過作品找到共鳴。
InterviewArt & Design

專訪菲律賓藝術家 Demet:我希望觀者了解物件背後的隱喻,透過作品找到共鳴。

Angie Yau
  • 26 Jun 2024

藝術是剖析社會狀況的工具,亦可作為讓人思考生命的引子。菲律賓藝術家 Demet 擅長運用超寫實主義 (Hyperrealism) 創作,呈現物體的真實面貌時,背後亦藏着對社會文化的批判,以及對自身的反思,了解世界之餘,亦學習了解自我。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菲律賓藝術家 Demet:我希望觀者深入了解物件背後的隱喻,透過作品找到共鳴。

靠藝術渡過難關

疫情肆虐期間,我們時常聽到「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即個人防護設備) 一詞,而對 Demet 來說,他的「PPE」就是藝術,能帶領他走過生理及心理上的難關,而這亦造就了其得獎作品《PPE, Paint Palette Emulation》的誕生。「我希望透過思想和記憶的碎片,表達生命的美麗與脆弱。畫中的不同元素各有意思:調色盤好比生命的戰場,裏面的顏料代表內在與現實的連結、男人的肖像代表情感,帶出人類面對社會問題時展露的無助、而相片撕裂的痕跡及重疊則象徵資訊爆炸年代,大眾感官超載的現象。」

專訪菲律賓藝術家 Demet:我希望觀者深入了解物件背後的隱喻,透過作品找到共鳴。

畫作貫徹 Demet 常用的超寫實主義,以油畫勾勒出拼貼畫的模樣,看起來非常像真,然而比起肉眼所見,Demet 更重視觀者的感受,「我希望他們能深入了解物件背後的隱喻,同時透過作品找到共鳴。」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菲律賓藝術家 Demet:我希望觀者深入了解物件背後的隱喻,透過作品找到共鳴。

興趣始於幼時

早在童年時期,藝術已走進 Demet 的生活,兩者自此結下不解之緣,「我小時候非常喜歡畫畫,閒暇時最愛用蠟筆繪圖,又會臨摹漫畫中的角色。」追逐夢想除了仰賴自身努力,家人的支持亦相當重要。「我的父母非常鼓勵我作畫,會幫我報讀相關的興趣班,又會為我購買用具,助我學習運用不同創作媒介,奠定了往後的藝術發展,為此我非常感恩。」

專訪菲律賓藝術家 Demet:我希望觀者深入了解物件背後的隱喻,透過作品找到共鳴。

儘管立志成為藝術家,Demet 長大後卻選擇攻讀廣告學位,後來亦在廣告界待了 8 年。路從不會白走,當時獲得的知識與經驗,如今都成為了 Demet 創作的養份。「廣告行業講求創意與多變,令我對身邊事物的觀察更加入微,造就了現時不斷演變的藝術風格,亦令我的作品題材更加多元。」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專訪菲律賓藝術家 Demet:我希望觀者深入了解物件背後的隱喻,透過作品找到共鳴。

以畫批評時弊

「生活到處都是靈感,我的作品往往取材自個人經歷,當中亦反映了我對創作的熱誠。」Demet 早期作品多以家鄉為題,描繪街頭兒童、農民種植收割等場景,後來更進一步探討社會議題,例如《Window Display》系列就探討了物質主義過剩的問題。

EDITOR'S FAVORITES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菲律賓藝術家 Demet:我希望觀者深入了解物件背後的隱喻,透過作品找到共鳴。

作品裏,不同動物的毛皮都被用以製作奢侈品,當中甚至包括人類,以此批評時尚界視生命為商品的做法。

專訪菲律賓藝術家 Demet:我希望觀者深入了解物件背後的隱喻,透過作品找到共鳴。

「社會開明的前提,是人們能自由表達意見。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反映現實,讓更多人了解社會狀況,啟發反思,讓他們嘗試以全新角度看待事物。」Demet 認為藝術能提升大眾對身邊事物的關注,「藝術是一種視覺上的交流,同時亦有着強大的力量,能讓人看清社會問題,思考如何解決,帶來正面影響。」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