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Space
專訪 Marisa Yiu:只要主動踏出第一步,總會有寶貴的一課等待着你。
InterviewBAZAAR at Work

專訪 Marisa Yiu:只要主動踏出第一步,總會有寶貴的一課等待着你。

Elizabeth G
  • 31 Aug 2022

踏進建築師姚嘉珊 (Marisa Yiu) 位於黃竹坑某工業大廈的 ESKYIU 設計工作室時,不難發現她的低調作風,場內到處擺放着設計書籍與摩登風格的別致家具,佈局帶點凌亂卻充滿生活氣息,這正好反映她對設計的理念,「設計是要明白受眾的需求, 永遠抱着開明的態度與好奇心面對問題。」因為熱愛香港,Marisa 在外地工作多年後回流尋夢,並創辦信言設計大使 (Design Trust),透過設計這個她最熟悉的媒介探索這座城市,與社區大眾建立關係,希望在不斷學習與提問的過程中,為香港帶來更美麗的風景。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經歷造就對建築的熱愛

經歷造就對建築的熱愛

問到 Marisa 最初為何選擇建築師這行業,她覺得職業往往都是小時候的經歷無意識地在推動: 「 1 7 、 1 8 歲時很幸運可以代表香港青年網球隊到日本參賽寄宿當地家庭,看到別人住的小屋,之後還到訪內地、台灣等地,遇到不同的文化、語言,一切都很新奇。」回到自己的家,發現這種遊歷原來啟發了她。「80年代末,九龍可以看到許多發展中的空地, 感覺建築業會有很多機會。從小就喜愛製作東西,父母亦非常支持我創作。中學時更得到了一個往房屋署實習的機會,帶領我的是一位我很敬佩的女建築師,在那兒我看到了許多公屋項目與公共設備的設計。畢業後,我很幸運拿到了獎學金前往紐約普林斯頓大學進修,遇見形形色色有趣的人,看見獨特的城市風景,我想正是這些經歷逐步培養我對藝術與設計的熱愛吧。」

建築學不止於建造環境

建築學不止於建造環境

「我經常反問自己與同事,『建築學真的只是建設大廈那麼簡單嗎?』我相信建築學並不止於建造的環境,更多是關於大眾在不同空間的交流,從而在社會脈絡上獲得新的意義。我喜見社區的緊密聯繫,就像我在 Design Trust 的工作上,看到不同背景的人共同合作, 創造引人深思的項目。」 2014 年成立 Design Trust,目的就是想提供一個讓不同領域的設計師進行藝術交流的平台。基金會除了資助設計專案、提供設計講座,最重要是整合社會不同群體的公共提案,因為 Marisa 深信 「設計」是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環。還記得去年砵蘭街休憩花園被翻新成鮮粉紅的夢幻之地嗎?就是出自他們的手筆。「那個粉紅色帶動了坊間很多討論,有人很喜歡,亦有人非常抗拒。我們在 2017 年開啟的項目 『DESIGN TRUST FUTURES STUDIO』,同年組織了個設計團隊考證香港細小空間的主題及研究有意義的改善,啟發了迷你公 園的概念,當時吸引了不少外界的關注。 2018 年我們延續這對話,以『Play is for the people』為題,重點探討休閒、創意、玩樂的方向。從構思到實踐,我們已在香港不同社區改造了多個迷你公園,這項目的挑戰性在於與康樂及文化事 務署、建築署、設計團隊、街坊等多方交 涉,才能合力打造獨一 無二又實用的空間。 這好比一個實驗室,不斷試驗與反覆改良, 過程充滿挑戰又令人著迷。」這些「示範單位」雖然只有數個,但 看到政府在公共設施的政策上有所回應,Marisa 縱然不敢居功,但也非常欣慰。「數年前康文署開始建立一些無障礙兒童遊樂場, 署方最近又承諾在未來 5 年改善香港 170 多個公園,這些消息都非常令人振奮。我們的項目其實只是一小部分的貢獻,而這些改進是多方努力的成果。」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我愛香港

我愛香港

每個地方都有它可愛與可恨之處,但香港對 Marisa 而言是無可取代的。「香港 7 成半土地都是綠色地帶,我對這種都市與鄉郊的分野尤其感興趣。希望透過設計可以吸引大眾思考未來的方向。如何在城市規劃上做到以人為本呢?又如何能夠突顯這片土地的獨特性呢?從文化的層面上看,我們的城市也是獨 一無二的。這個中西融匯的城市,擁有在亞洲的最佳位置,能有效把設計專業接軌國際與中華地區。香港 的創作舞台非常活躍且不斷進化,雖不至完美,但設計這回事本就是很主觀的。」基金會經常收到各式各樣的計劃書,這些項目的共通點都是融入本土風情。 「不少計劃書針對社會議題與保育傳統,還有一些結 合中國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嘗試,如可拉近社區的公共空間;一些文物建築應受保護、打理,而不是被拆掉;理解設計的價值以及通過設計的力量影響社會環境。另外在可持續性發展與科技的議題上,我認為香 Co-ordination 港還有許多發展的空間。」

與社區連結

與社區連結

「我對城市怎樣拉近社區的距離格外感興趣,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讓我重新思考城市的本質,我們在城市中擔當着甚麼角色,同時城市又是如何影響着文化。」 回想多年前回港於大學任教建築系,之後再於 2009 年獲邀擔任「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的總策展人,Marisa 在工作上不斷挑戰自我,永不言倦: 「雙年展的經驗既富挑戰性又充滿意義,那年的主題 是『BYOB: City Mobilization』為期 3 個月的展覽有幸與商業機構、政府部門、頂尖設計師到普羅大眾等不同背景的單位合作,體驗出社會的合作精神。這項目讓我領悟到建築的目的與方式,同時如何以可持續性的方向實踐。當時我們在西九文化區建設大型有機生態農場,並找來 250 名小孩幫忙,他們幾乎都從未觸碰過泥土,亦從未看過農作物的生長過程。我們到底可以怎樣改變這種受環境所限的社會現象呢?另外我們還邀請 2,000 名長者出席盆菜宴,把長者、社福機構、創作人圈子共聚一堂,凝聚社區的力量。」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Spread The Word
只要自己肯主動邁進一步開啟對話,總會有寶貴的一課等待着你。

前行而無所畏懼

美的事物無人不愛,從事藝術設計是不少人夢 寐以求的職業。對於那些有意投身其中的年輕人, Marisa 有如此忠告:「Be fearless!鼓起勇氣去申請資助或尋求支援。若看到哪兒不對,行動前細心考究思量與收集意見。下定論前先從多角度理解事情。最後行動時,全力做到最好,重質不重量。最重要的是能夠理清設計的目的,再而考慮改善與提升。我深信年輕一 代對藝術有很大的需 求,以往作為一位學 者,我發現到香港年 輕的一代充滿人才, 到底怎樣才能夠為這些人才帶來發揮的機 會呢?我想這便是我 成為建築師、策展人的初衷吧!」

EDITOR'S FAVORITES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家庭才是生活的首位

家庭才是生活的首位

ESKYIU 工作室由 Marisa 與丈夫 Eric Schuldenfrei 共同創立,兩人平時工作忙 得不可開交,但他們 一早有共識,家庭才是生活的首位。「我們不論私底下或思想上都有共同興趣,正 因如此造就了一段很和諧的關係。無論工作再忙,家庭才是首 位,保證有足夠時間陪伴子女。再者,溝通是一大關鍵,但必須承認還未找到最完美的平衡點,但卻是 一段永不休止、充滿活力的關係。」 作為兩子之母,Marisa與其他家長一 樣,盡量避免小朋友接觸太多 3C 產品,「有時我會帶兒子們看展覽,讓他們多看、多接觸不同藝術形態。 我想讓他們明白藝術沒有絕對,而是一種體驗,或許將來他們對藝術也會有自己的解答。早前與他們參加 了於 M+ 舉行的兩場講座,他們都聽得很入神,因為其中一名演講學者 Hugh Davies 在 Design Trust 的資助計劃下,專門研究在這 30 年來不同的電子遊戲對香港的描繪,孩子們自然最愛聽這段演講了。」

建立藝術友誼

建立藝術友誼

「疫情這段時間讓我重新思考價值觀,從家庭、工作到文化層面,引領我反思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應有責任帶動更多正向的文化交流。我們最近的 DESIGN TRUST FUTURES STUDIO 項目 《 Heritage is Creative Generation》便探討了慷慨精神、濃厚的文化傳統與創新藝術的關係。」由 Design Trust 帶領的「未.共 研社」與香港故宮合作的《Heritage is Creative Generation》企劃,找 來12位年輕設計學員創作以 12 生肖為題的設計方案,每個學員在知名導師的指導下,大家互相學習,以創新方法探索東方文化遺產,同時建立非凡的藝術友誼。 「其中一位學員是建築師蘇暢,他與其導師雕塑家薩璨如 (Cynthia) 之前都只是在線上交流, 直至最近才在Cynthia 位於米蘭的工作室見面,他倆還傳了合照給我,並說這次合作非常愉快。這種友誼分外珍貴,尤其當我知道自己有分參與其中。其 實只要自己肯主動邁進一步開啟對話,總會有寶貴的一課等待着 你。」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Co-ordination by Mike Lai;Portrait Photography by Keith Chan;Assisted by Francis Wong;Supporting Photo Courtesy of DESIGN TRUST; Wardrobe : PRADA;Design by Yann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生活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