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大熱    企業如何善用AI 「員工」智能
Culture BAZAAR at Work

ChatGPT大熱 企業如何善用AI 「員工」智能

近期在全球熱議的 AI 聊天機械人 ChatGPT,不單止回答問題時對答如流,甚至可根據指令, 代我們撰寫會議紀錄、電郵、社交平台上的貼文,就連編程也應付自如,所以面世後不久, 迅即引起全世界討論,矽谷不少科學家預期,這類「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影響力,將與互聯網、iPhone 並駕齊驅。面向 AI 時代來臨,企管專家前瞻,企業領導者只要懂得釋放這些 AI 「員工」的智能,使之與團隊形成混合智慧,生產力及工作效率勢必節節攀升。

GPT-4技術升級版

GPT-4技術升級版

簡稱 GPT 的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技術,是一種基於大型語言模式 (Large Language Model, LLM) 生成的深度學習模型,而引起各界關注的 ChatGPT,所採用的 GPT-4 升級版,不論問答、文本生 成、代碼生成、翻譯功能等,也較上一代 GPT 跨進了很 多步,因而推出不久迅速爆紅,同類型的生成式 AI 工具亦爭相上場,例如 Bard、Poe、ERNIE bot,並吸引着不 少企業眼球。 正當這批擁有超強生成能力的AI在漏夜趕職場, 打工仔卻開始擔憂,自己的飯碗將受影響,不過,全球多間頂尖管理諮詢公司的顧問則認為,ChatGPT這類技術只不過是一種輔助人類的工具,就如數十年前電腦尚未普及時,很多事也由人手去做,但當愈來愈 多工作可交給電腦代勞後,它為職場帶來的正面轉變大家將有目共睹。 故此,專家一致認為,企業管理人如能善用 AI 優勢,讓一些沉悶而重複性的工作自動化,便可在講求創意的「發現導向型企業」(Discovery-Driven Enterprise) 新趨勢下,用更多時間來釋放團隊的創新能力,為企業及員工製造新機遇。

如要工作團隊與AI「同事」打成一片,增加企業生 產力,專家建議,企業主管可從以下兩大方向入手。

1. 充分了解你的AI下屬

1. 充分了解你的AI下屬

想團隊騰出更多時間,激發創意、提升職場必備的軟實力,包括解難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等,主管便先要了解清楚現時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優點與不足之處,而後「委派」AI 協助員工完成任務。《福布斯》及《企業家》的文章提到,在現階段,ChatGPT 及同類型工具最擅長的「職能」及其局限主要有:

• 搜集資料高手:當企業展開大型項目,需要進行大 規模案頭研究 (Desktop Research) 時,數據庫龐大如一部《百科全書》的生成式 AI,可在極短時間內將資料整合好,讓耗時的蒐集資料工作,化繁為簡,從而有助企業節省不少時間成本。

• 自動回覆電郵:例如在 2022 年底面世的 Ellie AI,以及Microsoft即將推出的 ChatGPT 版 Office,都可根據不同情境,甚至模仿用戶撰寫 E-mail 的口吻,自動生成內容回覆電子郵件,員工只需微調便可寄出。

有限知識庫局限「職能」

有限知識庫局限「職能」

• 為貼文供點子:企業需要在各大社交平台透過貼文、影片,增強與客戶的交流及促銷時,工作團隊可將設定好的關鍵字交給 AI 同事,讓它生成內容提高 brainstorming 效率。

• 有限知識庫:這類生成式 AI 員工雖然既乖巧又樂意遵從指令辦事,兼且很有工作效率,但它們對世界的認知只建基於預設的數據集,加上其知識庫的更新,在 2021 年便暫時止步,所以「職能」上仍有不少局限。 當主管能全面瞭解 AI 員工有甚麼做得來、有甚麼做不來後,便可根據企業目標,匯聚團隊及新科技之所長,各司其職,將這混合型智慧的力量推至更高層次。

2. 強化員工與AI隊友關係

2. 強化員工與AI隊友關係

要 AI 發揮提升企業創造力及競爭力功用,管理者除需對這些部屬有所認識,並應同步架設通道,讓同事與 AI 可通力合作。 至於這條通道能否順利鋪成,專家指主管的管理模式及風格是關鍵,企業如仍沿用傳統由上而下的指揮式管治,團隊將較難接受和適應引入科技之改變,如從 「協作式領導」方向着手,讓團隊所有人也能在透明高、包容性強的溝通模式中,分享對工作的想法與疑慮,則可增加他們分擔責任、一起解難的意欲。

組織行為學學家解釋,在協作式領導下,團隊成員因感到自己擁有某程度的權力,能為達成某些解決方案 而作出貢獻,而不只是按照指令辦事的小薯,於是會激起他們與公司共同進退的那團火,投入工作之餘,亦願意承擔更多責任,設法協助企業與願景拉近。 在這互信基礎下,當企業要推行創科改革時,員工 便不會那麼敵視 AI,將它們視為「搶我飯碗」、「接管 我工作」的辦公室小人;相反地,他們會以開放態度作 出新的嘗試,與AI隊友同心協力做出更好成績。

Photo courtesy of GETTY IMAGES; design by Charlotte
EXPLORE MORE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生活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