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Space
專訪數碼藝術家Sophia Hotung:我認為藝術擁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內在的,另一個是人際層面的。
BAZAAR ArtInterview

專訪數碼藝術家Sophia Hotung:我認為藝術擁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內在的,另一個是人際層面的。

歐亞混血的何慧恩 (Sophia Hotung) 是顯赫的何東家族成員,自小常從陌生人口中聽過先祖們在香港的事跡,似近還遠的距離,感覺尤其玄妙,「家人從來都不會小題大作,所以從小都不知道這是一件大事,直至長大後才發現這名字背後充滿歷史,記得有次上學經過堅尼地道某處階梯,父親無意提到他的祖父在那兒被炸傷雙腿,我心想這可是我上學的地方呢!」雖然擁有與別不同的家庭背景,但在 Sophia 眼中,她的成長與一般家庭無異,放學會到母親的活動中心幫忙,大學畢業後從事穩定的 IT 行業,一切看似一帆風順,但其實早在 16 歲時 Sophia 便被頑疾纏身,直至 2020 年疫情期間,身體每況愈下,必須臥床休養,呆不住的她為了解悶,接過母親送贈的平板電腦嘗試作畫,又有誰能想到無心的揮筆亂畫,竟為她闖出了另一番新事業,從筆尖描繪出屬於自己的香港故事。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數碼藝術家Sophia Hotung:我認為藝術擁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內在的,另一個是人際層面的。

藝術兩面睇

「我認為藝術擁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內在的,另一個是人際層面的。而對我來說,我是一個非常內向、害羞的人,喜歡獨處,所以我喜歡創作,因為它讓我即使孤單也能感到鼓舞。另一方面,它也有一種外向的交流,將人們聯繫在一起。透過藝術人們會互相教導、激勵,所以藝術是與人交流最簡單直接的方式。」Sophia 的作品總是與社區息息相關,如早期作品《HongKonger》系列便參照了美國雜誌《New Yorker》的排版風格,再融合香港特色的城市風貌,以親切歡欣的畫風向這座城市致敬,「藝術創造了一個空間,讓人們可以自由討論,不論是電影、遊戲或視覺藝術,都是讓人認識自己以外的渠道,同時也是幫助大家反思自己的方式。」

專訪數碼藝術家Sophia Hotung:我認為藝術擁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內在的,另一個是人際層面的。
Photo: Instagram@sophiahotung

從隨手亂畫,到今日全身投入藝術事業,藝術亦不經不覺治癒了 Sophia 那被病魔纏擾的心靈,「最初我並沒有打算刻意進行藝術治療,純粹想作一些新嘗試,沒有人告訴我必須進行治療,或是該做甚麼,這樣反倒更有治療功效,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毫無企圖心地做我想做的事,讓我變得更為平靜。」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數碼藝術家Sophia Hotung:我認為藝術擁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內在的,另一個是人際層面的。

既愛又恨的香港節奏

有人認為藝術只是精英的小眾玩意,但 Sophia 不以為然,「我認為香港的藝術圈非常多元化,如果你是那種需要有名望的畫廊、想要收集知名藝術家、或是價格高昂的作品,這個彈丸之地已經擁有完善的藝術生態滿足你的需求。與此同時,如果你喜歡一些較草根、地下文化,又或是數位藝術、插畫等等不同藝術形態,這裏亦可找到專屬的社群。我從事藝術工作時間不長,但也察覺到香港的藝術圈很熱情,大家都喜歡合作交流。我認為人們喜歡在香港創作,因為節奏快、效率高,感覺一天裏同時可以發生一百萬件事。正因如此,才成就更多機會。」

Spread The Word
我認為藝術擁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內在的,另一個是人際層面的。

香港雷厲風行的工作效率,Sophia 既愛又恨,「我很掙扎,因為它太快了,以至於我跟不上。我的大腦很香港人,想要完成一件事便立即實行,但自從患有慢性病後,我的身體像在叫我不可再這樣了。我感覺自己的大腦被困在一個沒有腿的罐子裏,哪裏都去不了,因此我必須作出選擇。我認為這樣反而讓我的工作變得更好,因為我被迫學會放慢速度,好好思考問題,全心投入時間和精力在一件事上。」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專訪數碼藝術家Sophia Hotung:我認為藝術擁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內在的,另一個是人際層面的。
Photo: Instagram@sophiahotung

現時與丈夫移居三藩市的 Sophia 碰巧因為兩地的時差,終於找到了最理想的生活步調,「在香港工作與醫生的預約都在白天,我必須在看醫生與工作機會之間作出選擇,而我總是以工作優先。但現在於三藩市生活,早上起床時,香港人還在睡覺,我可以先看醫生或出外遊玩,享受明媚的陽光、做飯、做家事⋯⋯下午 4 點剛好香港這邊開始工作,與合作夥伴、客戶等進行網上會議、研討,到了晚上便是倆小口子的私人時間。」

EDITOR'S FAVORITES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數碼藝術家Sophia Hotung:我認為藝術擁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內在的,另一個是人際層面的。
Photo: Instagram@sophiahotung

靈感源自紀律

在三藩市的慢活生活讓 Sophia 能心無旁騖地投入創作,然而在創作上她又有否遇過瓶頸呢?「好些時候,客戶早已有一套想法,當我專心解決客戶需求時,過程中總能學到一些新技能,這些技能往往又能為我的個人創作帶來新靈感。創作上,我喜愛將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結合在一起,就如將香港與《New Yorker》雜誌融合的《HongKonger》系列,又或是像新企劃《Choreopolis》系列中加入音樂劇元素。我認為創作是一種紀律,避免 creative block 的最佳方法,就是不間斷地創作。」

專訪數碼藝術家Sophia Hotung:我認為藝術擁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內在的,另一個是人際層面的。

母親的禮物開啓了她的創作之路,且母親同樣是不可多得的引路人,「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媽媽創辦了一個課外學習中心,我和我姐姐每天放學後,都會搭巴士到中心上堂打發時間,創作水墨畫、泥塑或是唱遊⋯⋯雖然我並不擅長,但也樂在其中。」作畫以外,Sophia 其實還有另一個 guilty pleasure,「我很喜愛音樂,小時候已學習吹奏大號,現在家中還收藏了十多把結他。」今年 3 月 Sophia 在中環 Wyndham Social 舉行的個展,除了展示 10 件將香港地標、百老匯以及倫敦西區音樂劇中的經典場景結合的作品外,亦特別安排了特備音樂演出,以一把結他及歌聲,與觀眾分享自己的經歷。「我想音樂只是一個單純的興趣,不會給自己任何壓力,畫畫本來也是這樣,但自從變成工作後,就難免出現 deadline、收入考量等問題。」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數碼藝術家Sophia Hotung:我認為藝術擁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內在的,另一個是人際層面的。

IT 人的循序漸進

「從不覺得自己有創意,以往很喜歡寫作,十幾歲時曾幻想當一名作家,不過又覺得作家未必能夠謀生,因此我實踐了另一興趣——學習編碼,後來更投身 IT 行業。」儘管現在 Sophia 不再是「碼奴」,但理科人的思考邏輯時至今日仍為她排難解憂,「我是 IT 人,喜愛解決問題,每當我接到設計案子時,都會以非常 corporate 的手法執行創作。我很清楚這一刻我的角色只是一個媒介,而非單純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口味,而是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去滿足客戶需求。客戶關心的是銷情,聽起來好像有點市儈,但這就是現實,他們需要賺錢。」

專訪數碼藝術家Sophia Hotung:我認為藝術擁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內在的,另一個是人際層面的。
Photo: Instagram@sophiahotung

Sophia 不僅具備 IT 人的高效辦事能力,就連創作也是確切的技術導向派,「為了讓畫作擁有更豐富的質感,我開始嘗試製作自己的數碼畫筆,如早前為了打造凹凸不平、更 3D 的紋理,我在家裏拿了一張畫布,然後塗上數層白膠水,並拍下照片移送至程式中。因為健康的緣故帶給我很多限制,我不能站太久、走太遠,但我覺得若果不能走遠,那便在你置身的框架內深入研究,總會找到解決方法。」

專訪數碼藝術家Sophia Hotung:我認為藝術擁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內在的,另一個是人際層面的。
Photo: Instagram@sophiahotung

投身藝術數年,若然有機會對初入行的自己喊話,最想提醒自己甚麼?「我希望我能夠更勇敢地與人交流,最初我不會自稱藝術家,總覺得別人會說自己所做的不是真正的藝術,很害怕向人展示作品。即使現在,我也怕會打擾別人,但倒過來想,自己其實很喜歡被打擾,因為與人交換想法、分享經驗真的很有價值。很幸運我遇到的大多數人其實都很熱情。也想跟當初的自己說,我們要清楚自己的價值,不要害怕跟客戶談錢、談收費,我們不能賠錢做事,至少要承擔成本,學懂自信地說『不!』。」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