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Space
專訪 The Fabrick Lab 創辦人 Elaine Yan Ling Ng:相比起扶貧、脫貧,我更偏向empowerment。
BAZAAR at WorkInterview

專訪 The Fabrick Lab 創辦人 Elaine Yan Ling Ng:相比起扶貧、脫貧,我更偏向empowerment。

走進 The Fabrick Lab,想不到隱身於工廠大廈一隅會有如此規模而又五臟俱全的工作室,大大小小的織布機、絲線、布料、牆磚、裝置散布在其中,各安其分又叫人目不暇給,多媒體藝術家 Elaine Yan Ling Ng(吳燕玲)不少作品就在這裏誕生,早前她與專門開發天然材料的瑞士公司 Nature Squared 共同研發出環保蛋殼牆磚 CArrelé,默默發揮其創作天賦,同時不忘關注環保及扶貧等議題。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 The Fabrick Lab 創辦人 Elaine Yan Ling Ng:相比起扶貧、脫貧,我更偏向empowerment。

雞蛋與磚牆

村上春樹說過,在高牆與雞蛋之間,他永遠站在雞蛋的一方。常人視之為弱小易碎的雞蛋殼,在 Elaine 手中卻變成了堅硬的牆磚,足見她對世事萬物有其獨特的觀察與角度。親身去到 Nature Squared 菲律賓的工廠參與及協作,Elaine 分享合作的細節:「構思可持續發展的計劃,我會先想想有甚麼廢物會影響居民的生活素質,因為不像城市,對於落後地區的居民來說,棄置廢物的地方往往就是家中後園。在菲律賓有很多窮人住在堆填區,而雞蛋殼如果不好好處理不止會發臭,更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氣體,所以回收雞蛋殼能大幅度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素質。而且 Nature Squared 也向烘焙店有償回收雞蛋殼,補助當地產業,可發展成良性的循環,跟我在貴州村莊做的紡織計劃十分相近,所以我為 Nature Squared 開發出 Terramique 物料,它既可製成牆磚,也可製作桌面及椅子。」

專訪 The Fabrick Lab 創辦人 Elaine Yan Ling Ng:相比起扶貧、脫貧,我更偏向empowerment。

在研發過程中,蛋殼在上色及穩定性上都遇到困難,但 Elaine 指出讓客戶及大眾都相信蛋殼牆磚的堅固度反而是最難的,「因為大部分人都覺得蛋殼好易碎、是脆弱的,怎可能用來做牆磚?」若了解蛋殼的成份,就不會感到驚訝,Elaine 解釋雞蛋殼含大量碳酸鈣,與許多岩石及骨頭的成份一樣,若進行清洗、碾壓、烘焙、黏合、打磨、塑形等程序也能成為堅硬的磚塊。從脆弱中見堅強,Elaine 沉迷於材料研究,紡織與電子,均是見微知著的藝術。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 The Fabrick Lab 創辦人 Elaine Yan Ling Ng:相比起扶貧、脫貧,我更偏向empowerment。

未來科技與人文關懷

對於近年流行的各種 digital art、AI畫畫等新科技,Elaine抱有不一樣的想法:「科技對於我來說不是幫助我快些、容易些去完成作品,而是怎樣運用科技令作品變得更好、更精細。」在英國長大的 Elaine 畢業於倫敦聖馬丁學院「未來紡織品設計」學系,在她眼中織布機就是一部電腦,要製作縱橫交錯的紡織品,需要從一開始就要設想好整個程序及織法,由此,不難明瞭為何 Elaine 的創作都圍繞紡織品、電子及仿生學等命題,她的設計一直慣用不同科技。就像她將光纖、魚絲等織入布料之中,利用電子、電路和電腦程式等技術,製作出能模擬生物反應的智能布料,與 Swarovski 合作而製成的互動聲音裝置藝術 Sundew 及吊燈裝置 Sensus 都是她的得意之作,會因應人流的接近及聲音而改變形態和亮度,是能與觀眾互動的藝術品。

專訪 The Fabrick Lab 創辦人 Elaine Yan Ling Ng:相比起扶貧、脫貧,我更偏向empowerment。

Elaine 說:「我的作品旨在延續傳統工藝與人的關係,我不能理解全由 AI 創作的藝術作品,它並不能打動我。」的而且確,Elaine 的創作都離不開大自然與人文關懷。10 年前她受北京設計周邀請去到貴州村莊扶貧,眼見當地婦女傳統織布工藝追不上時代、又後繼無人而日漸沒落,熱愛紡織品的她為她們建立起一套生產系統,並從中穿針引線在 Design Trust 及 Lane Crawford 的幫助下,將貴州紡織及蠟染的工藝帶入了現代家具世界,既可保留傳統工藝,又能增加當地婦女的收入,從而提升她們的家庭地位。「相比起扶貧、脫貧,我更偏向empowerment,讓女性有更多的自信和能力,讓她們為自己的手藝而自豪,也能夠與現代社會接軌,而且是長期、可持續性的。當我發工資時才發現有些婦女甚至不會寫自己的名字,當下我很是傷感。希望如今她們能有一技之長,生活質素有所提升,下一代有機會接受教育,也是很好的改善。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很難想像在英國長大、到北京前連普通話都不會說的 Elaine 能信手拈來一句《老子》名言。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專訪 The Fabrick Lab 創辦人 Elaine Yan Ling Ng:相比起扶貧、脫貧,我更偏向empowerment。

城市間漫舞

Elaine 在英國長大學習,在當地工作過後轉到北京工作,再於香港建立個人工作室,這 3 個城市對於她的創作皆有不同影響,她娓娓道來:「我在英國長大,那裏是我的舒適圈,對於創作人來說英國擁有十分友善的氛圍,讀書時的同學都很有天賦,而且有種永不放棄的精神,就算剛畢業沒有錢做作品擺展覽,大家會一齊尋找資源,又或是幾個人合力完成創作,這樣的環境令我創作生涯的起點變得十分有趣和眼界大開。」英國設計面向歐洲,設計師之間的競爭很大,相對來說,對新晉設計師的機會與資源亦十分豐富,「我第一個展覽就在倫敦 V&A 博物館舉行,之後的作品又被著名的時尚趨勢專家 Lidewij Edelkoort 選中,一起在 Milan Furniture Fair 舉辦展覽,為我帶來很多資源與人脈。」Elaine 又分享在英國工作時公司氣氛開明、鼓勵創意,十分支持她發展個人創作,不會要求員工「賣身」,影響她至今開設工作室後,亦會鼓勵員工工餘時間,多發展個人興趣專長。

EDITOR'S FAVORITES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Spread The Word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相比起扶貧、脫貧,我更偏向empowerment。

「在北京工作的文化則大為不同,當時遇到要求必須做到最好的嚴謹上司,在其鞭策之下令我快速成長,獲益良多!而且到北京前我接觸的中國文化都來自華南,我不吃辣甚至不會說普通話,頭一年在當地生活帶來的文化衝擊十分大,令我感到十分有趣,因為當你在全然陌生的環境中,惟有迫自己跳出舒適圈,去認識新朋友,從不同角度看待事情,令我懂得包容及體諒,從而醞釀出後來的貴州計劃。在中國的經歷令我了解到設計不只是製造產品,利用我以往所學習的知識,去為當地婦女設計出一套生產系統,可以傳承、甚至能改變他們下一代的一個『未來』。」Design for the future,好的設計,不只是講求科技上的突破,更多的是能令用家的生活變得更好,甚至能影響他們的子子孫孫。

專訪 The Fabrick Lab 創辦人 Elaine Yan Ling Ng:相比起扶貧、脫貧,我更偏向empowerment。

2014 年 Elaine 回到香港成立 The Fabrick Lab,至今剛好第 10 年,她說:「早於 10 年前香港的藝術及設計工業方面的發展已經很成熟,所提供的服務及產品的水平合乎國際標準,於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起步點。例如可以容易地找到能達到要求、又能快速交貨的合作夥伴,不用重做幾次才成功。做設計,材料固然重要重要,但其他一系列配套,如打版、組裝、運輸等等人力資源,每一環都不容忽視。就像剛剛我們花了 3 天去組裝一件作品,它有一千口螺絲,組裝期間更改了三千次,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及心機,但團隊都明白是為了達到最佳的質素。在香港能夠找到這些處事成熟、懂得尊重藝術品的團隊,我認為這是香港的可貴之處。」今年 6月,Elaine 將於香港的地標放置一件與大眾互動的裝置藝術品,其作品能走進大眾的生活之中,叫人萬分期待;其中一件作品,正是 Anotherview 及 NatureSquared 合作,如今在杜拜展出的藝術裝置 View:20,屆時大家可近距離接觸到她的設計,感受當中的巧思與能量。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