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酒識飲唔識整?2個方法自製梅酒
Dining

梅酒識飲唔識整?2個方法自製梅酒

admin admin
BY 伍嘉瑩
  • 13 May 2016

神奇青梅 健脾益腸
清明時節雨紛紛,潮濕的天氣令人納悶,但梅雨時節卻是青梅收成之際。一枚小小的青梅,具有多種養生功效。據《神農本草》記載,青梅「味甘平,可入肝、脾、肺、大腸,有收斂生津作用」,具有極高的藥用、營養和保健價值。

青梅含大量氧基酸、草酸和蘋果酸,但它卻是鹼性食物,可有效調節人體內的酸鹼平衡,具延緩衰老和保健美顏的功效。青梅亦含大量維生素和有益礦物質,可以淨血、解毒和殺菌,《本草綱目》更指青梅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軟化血管、消除疲勞、抵抗衰老和保健美容等,又可以調節腸胃功能,簡直是神奇小果子。

梅酒養生 曹操都LIKE
不過雖然青梅如此有益,但吃起上來卻是酸澀的,所以古時就有農家把吃不完的梅放入酒中保存,加入冰糖後就變成梅香酒芳,微酸醇甜的生津良液。在發酵過程中,梅的成份會融入酒中,因此梅酒也可稱得上是健康的養生酒,據說還可以消疲勞兼調理脾胃。

其實梅酒也是歷史悠久的,《三國志》中就曾記載曹操「煮酒論英雄」,以青梅煮酒邀請劉備共論天下英雄。後來,釀梅酒的文化傳入奈良時代的日本,更成為家家戶戶母親傳授女兒的秘技,最後梅酒被日本人發揚光大。

青梅當造 自製梅酒
青梅主要分佈在泰國、台灣、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地,而中國的詔安就有「青梅之鄉」的美譽。產自詔安的青梅分為白粉梅和青竹梅,統稱為「詔安紅星青梅」,特點是果大、皮薄、肉厚、核小和酸度適中,據說品質可以媲美日本南高梅。

來到清明節前後,就是青梅的豐收期,大家在街市很容易就買到青梅,所以不妨買一點回家自製梅酒。手作人 OHLALADAY 的阿慧就無私地和大家分享她釀製梅酒的心得,只需要25分鐘就攪點!

不過釀製梅酒有好多種方法,可根據自己的喜好作修改,喜歡酸而清新的可用比較青的梅子,喜歡濃郁而甜的就可使用熟一點並帶黃的梅子;甜味亦分很多種,可選用黑糖、冰糖或蜜糖,每種的甜度都有不同口感。酒方面則可選用燒酒、雙蒸、三蒸(酒香較濃)、米酒(比較甜和厚身)或清酒(酒味較淡),也有人用白蘭地或伏特加,但一般情況下都會使用酒精濃度25%或以上的酒,因為可以消毒同時讓青梅的果香完全混和酒精。

預備功夫:
1. 先用剪刀或竹籤挑去梅子的蒂柄,用酒清洗的話可減省瀝乾時間,並有消毒功效(想省錢的話就用水洗淨,不過要讓梅子風乾至零水份為止,需約2小時)
2. 
用叉子在梅子上刺一至兩個洞,使梅汁和果香混入酒精
3. 
建議使用寬口透明破璃容器,使用前務必以滾水燙過及風乾以作消毒

食譜1

材料:
青黃梅 – 約35粒/800克
冰糖 – 800克
酒 – 九江雙蒸800毫升
梅:酒:糖 = 1:1:1

做法:
1: 將梅子和冰糖一層夾層地分別放入容器
2: 
加入雙蒸直至蓋過梅子及冰糖表面,預留玻璃容器1-2成空間讓梅酒發酵
3: 
封密玻璃容器,寫上日期、材料及份量,放置在陰涼、乾燥及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偶爾將瓶子搖晃一下,待冰糖完全溶化之後,便可讓它靜止存放,約三個月後,就可飲用。

食譜2
材料:
青梅 – 約40粒/900克
黑糖 – 600克
酒 – 清酒1200毫升
梅:酒:糖 = 3:4:2

做法:

1: 先放入梅子,再加入清酒,並預留位置予黑糖和讓梅酒發酵
2: 封密玻璃容器,寫上日期、材料及份量,放置在陰涼、乾燥及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設置電話響鬧提醒自己三個月後加入黑糖。
3: 
三個月後加入黑糖,偶爾將瓶子搖晃一下,待黑糖完全溶化之後,便可讓它靜止存放,約三個月後,就可飲用。
 

阿慧提提大家:假如希望浸完酒的青梅都圓渾飽滿,就要在青梅浸泡兩至三個月後才放冰糖!雖然將梅子、冰糖和酒一次過倒入容器是很方便,但當糖完全溶於酒精後,酒中高濃度的糖分就會慢慢抽出梅子內的水份,令梅子變皺縮小。如果三個月後才放入糖,讓梅子充分吸收酒精後,梅子內的水分濃度和糖溶化後的酒達至平衡,令浸完的梅子依然光滑肥美。

查詢:OHLALA Day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ohlala.day/?fref=ts

當然,在等候佳釀出爐期間,還可以在市面購買不同味道的梅酒,以解相「梅」之苦。其實市面的梅酒大都有寫明酒精成分和使用的酒精類別,大家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甜度不同的梅酒。

八海山 黑梅酒 (清酒仕込) 720毫升
以日本高級梅子和八海山原酒釀造而成,梅味香濃,甜酸度控制得恰到好處。

八鹿 酒藏 梅酒 500毫升
以人手一粒一粒採摘的優質「鶯宿梅」,再加上傳統方法釀造,果香有層次和亦具傳統梅酒口感。

黑牛 梅酒 500毫升
嚴選南高梅與「黑牛純米酒」的完美結合,圓潤柔和,梅味清新。

查詢:city'super

EXPLORE MORE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生活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