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電影《心之旋律》影評|聽障演員親身演繹的動人暖心佳作
Culture

奧斯卡最佳電影《心之旋律》影評|聽障演員親身演繹的動人暖心佳作

剛過去的奧斯卡頒獎禮,都被 Will Smith 的一掌洗版。不少電影愛好者都為其他得獎者不值,因為他們完全被花邊新聞蓋過了。Apple TV+ 電影《心之旋律》(CODA)就是其中之一,它得到了最佳電影、最佳男配角與最佳改編劇本三個大獎,作品散發出動人暖心感覺,也絕對是值得大家將焦點放之身上的佳作。

聽障演員親身演繹,演員們揮灑自如!

聽障演員親身演繹,演員們揮灑自如!

《心之旋律》講述一個聽障家庭中,唯一是女兒是有聽力人士,但卻因此承擔起家族的需求而變成壓力。電影中三個主角:分別由 Troy Kotsur、Marlee Matlin 及 Daniel Durant 飾演的爸爸、媽媽與大哥,都是聽障演員。「⼈們認為聽障是⼀種缺陷和阻礙,其實也是⼀種助⼒,我們有更細膩的觀察⼒,能說的語⾔和表演⽅式更比常⼈多了⼀種!」可見他們未有視之為缺憾,反而是成為更好演員的助力。

早已在演員工會獎中得到最佳群體演出獎,已認明他們有多好戲。

其實《心之旋律》的演員們,早已在演員工會獎中得到最佳群體演出獎,已認明他們有多好戲。而憑電影得到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 Troy Kotsur ,更是演活了趣怪卻充滿父愛的爸爸一角。其表現自然又討喜,面對沉重戲份時卻能表達出濃烈的情感,可謂莊諧並重,難怪其他角逐者都不是他的對手。

聾人孩子追夢故事,簡單直接亦善良!

聾人孩子追夢故事,簡單直接亦善良!

《心之旋律》其實改編自法國電影《La Famille Belier》,本身法國版都非常感人。生於聽障家庭,作為唯一健聽成員,不知不覺間就要承擔起照顧所有家人的責任。《心之旋律》將原本家族的造芝士行業改為捕魚,添加了很多聽障人士工作上面對的困難,改編得非常聰明。

至於《La Famille Belier》的故事,本身就是充滿溫馨感覺的小品

至於《La Famille Belier》的故事,本身就是充滿溫馨感覺的小品,富歐洲電影風格(美國電影比較通俗)。而《心之旋律》成功繼承到《La Famille Belier》的小品風,因此有脫俗的感覺,在這種家庭故事就最適合不過。戲中不論是鄉郊景色,還是純撲的人情,都令電影充滿清新感覺。

《心之旋律》強調愛:音樂老師與學生的愛、女主角與同學的愛

《心之旋律》強調愛:音樂老師與學生的愛、女主角與同學的愛,當然最重要的是家人之間的愛,處處呈現出溫暖的感覺。電影中的世界來得簡單,連當中的校園欺凌都只是很溫和笑幾句,整體氣氛也是一片溫馨。當然你可以說是粉飾了聽障人士的世界,但《心之旋律》給予的正是一個逃離現實的出口。在現今觀眾仍然是心情低落的環境下,《心之旋律》就來得正好。

HOT OFFER
Emilia Jones 動人歌聲!從聽障角度「聽」音樂故事

Emilia Jones 動人歌聲!從聽障角度「聽」音樂故事

作為聽障家庭的健聽成員,雖然女主角 Ruby 天天都幫家人出海捕魚,但其實她都有自己的夢想,就是唱歌。擁有動人聲線的她,擁有音樂老師都驚嘆的音樂天份。《心之旋律》就處處都聽到女主角 Emilia Jones 的動人歌聲。包括《Something’s Got A Hold On Me》、《You’re All I Need to Get By》及《Both Sides Now》等多⾸動人歌曲。

得知女兒唱得動聽,甚至有人落淚,才明白到女兒多有才華,也令觀眾大為感動。

戲中有兩個情節相當感動,第一個是家人們參與女主角的合唱團表演,他們完全聽不到聲音,電影也特意在中段將所有事靜音,讓觀眾親身感受到家人們的感覺。但他們用細心眼晴觀察其他觀眾的反應,得知女兒唱得動聽,甚至有人落淚,才明白到女兒多有才華,也令觀眾大為感動。

觀眾可以從聽障角度「聽」 Ruby 的音樂與故事

另一個場面,就是女兒去參與音樂學校面試,在緊張之際,家人偷偷坐在後面,而女兒也立即邊唱邊做手語,讓家人感受歌詞。這些場面感動之餘,也令觀眾可以從聽障角度「聽」 Ruby 的音樂與故事,對聽障人士多了一份代入感。當然,飾演 Ruby 的 Emilia Jones 本身唱功甚佳,也令電影錦上添花。

最佳電影實至名歸?題材符合主旋律口味

最佳電影實至名歸?題材符合主旋律口味

老實說,《心之旋律》得到奧散卡最佳電影令人意外。雖然《心之旋律》如上所述,絕對是一部好電影,但要綜合劇情、運鏡、配樂、藝術成就等所有元素來說,是比不上 Jane Campion 的作品《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的。《犬山記》很明顯功力深厚,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因此一直都被視為最佳電影大熱。

但奧斯卡的評審們,明顯更鍾情《心之旋律》。

但奧斯卡的評審們,明顯更鍾情《心之旋律》。當然兩部電影屬不同類型,但筆者認為,《心之旋律》之所以得獎,是有相當程度的「政治正確」因素。電影講聽障人士家庭,演員們也是真正的聽障人士,非常符合近年美國,擁抱弱勢社群與少眾人士的主旋律。另一點值得一提,就是 Apple TV+ 以天價 2500 萬美元購入原作電影的版權,從一開始就決心打造《心之旋律》成為奧斯卡得獎片。可以想像 Apple 可能以影響力/財力,確保評審們更「鍾情」於《心之旋律》。

因此與《犬山記》作比較,《心之旋律》自然更易得到評審的偏心。

因此與《犬山記》作比較,《心之旋律》自然更易得到評審的偏心。而讓這一部講聽障的電影得到最佳電影,也是奧斯卡每年都需要的話題(誰猜到最終都被 Will Smith 蓋過)。雖然話說到如此,《心之旋律》仍然是一部值得觀眾欣賞的佳作,既然能有串流平台都看到,就更不該錯過。

EXPLORE MORE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生活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