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人稱之為飯盒,在日文卻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便當。雖然都是一個盒子盛載著食物,但在日本和台灣,便當便包含了很多意義,好像是妻子對家人的愛,亦是一個地方文化的承傳。香港人稱之為飯盒,在日文卻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便當。雖然都是一個盒子盛載著食物,但在日本和台灣,便當便包含了很多意義,好像是妻子對家人的愛,亦是一個地方文化的承傳。

其實「便當」一詞最早源於南宋的俗語,意指「便利的東西、方便、順利」,然後傳入日本,曾以「便道」、「辨道」、「辨當」等字眼出現,有趣的是,「便當」一字期後竟再反傳入中國。但亦有人說便當早在日本的古墳時代出現,不過那時的便當只是把做好的米飯放在陽光下曬乾,變成不易變質的「干飯」,並方便攜帶,可立刻食用,形式簡單很多。

直到戰國時代,便當成為了武士在戰場上的軍糧;桃山時代出現了現代便當的雛形,有專門擺放飯菜的盒子,當時的貴族亦經常攜帶便當去賞花和看紅葉。到了江戶時代便當開始普及,不過初期的菜式都是些握飯糰配醬菜,去到中期以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才開始出現不同種類的便當,如「賞花便當」、「遊船便當」、「郊遊便當」,還有日本最常見的「幕之內」便當。

「幕之內」便當原指在看劇中場休息時吃的便當,非常實用,一口一個經過烘烤的握飯,米飯不會乾燥,而菜餚都是些煮燉或燻烤的食品,不用擔心會壞掉,不過現在「幕之內」就泛指很多餸菜的便當。

在日本,妻子都會為丈夫和孩子準備便當,是愛的表現。不過原來在日本各地都有以當地特色名產製作便當的風俗,並成為可反映當區特色的「鐵路便當」。之前有飲食資訊網站就以「鐵路便當」做了個排名調查,結果發現很多歷史悠久且用上有名的日本特產為食材的「鐵路便當」極受大眾歡迎,名列前茅。

第三名:星鰻飯(廣島縣山陽本線的宮島口站、廣島電鐵的廣電宮島口站)
自1901年開始,世界遺產宮島入口處的車站就賣著這個星鰻飯。米飯是用星鰻調製的湯汁蒸煮的,星鰻用上由明治時代沿用至今的秘傳醬汁烤製,裝入木紙板折成的飯盒中,香氣陣陣。

第二名:卡之釜飯(群馬縣信越本線的橫川站、長野新幹線的安中榛名站)
這個便當是小沙鍋什錦燜飯。店子自1958年起都是用日本品牌「益子燒」的小沙鍋,配上利尻產的海帶、秘傳高湯燜制的米飯和山貨土產,風味十足,只要用熱水浸泡,就可使燜飯保持微熱直至享用。

第一名:牛肉便當御膳(三重縣JR紀勢本線、近鐵山田線的松阪站)
松阪牛跟神戶牛和近江牛都是日本三大和牛之一,如果要在餐廳內吃一定會很貴,但這裡的鐵路便當由1895年創業以來,大家就可以經濟實惠的價錢嚐到脂肪比例較高的黑毛和牛便當,難怪日本人都大愛了。

在日本,無論是自製的還是外賣的便當大部分都是以冷便當為主,不過在大中華地區就以熱便當為主。如果想當賢妻良母準備一些愛心便當,就要小心避免食物中毒,特別是在如此炎熱的盛夏。首先,必須把食物徹底加熱,並且把熱的飯菜冷卻了才放進便當盒。另外,最好把便當放在涼爽而濕氣不重的地方。
謹記以上三點,就可以開始上網尋找便當食譜,以下是幾個搜羅回來,覺得菜式簡單易學的教學網站。



點評:日本廚師在台灣和大家分享下廚心得,菜式有中西日的fusion感覺,又可以學習日本文化和生活點滴,一舉兩得,不過有時中文用字和香港人有點出入,要少許時間適應。
Photos courtesy of Getty Image
Graphic prepared by Jun C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