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晉藝術家興起,拍賣場上大熱藝壇新星介紹

- 29 Mar 2023
近年,新晉藝術家的地位和影響力愈來愈受到重視,他們往往有着獨特的視角和風格,創作出令人驚喜的作品。在 4 月舉行的春季當代藝術拍賣會上,蘇富比以「新晉藝術家」作為焦點,為市場注入新動力,亦令拍賣內容更加豐富。

新晉藝術家作品於近年一直備受追捧,全球需求强勁,在拍場上亦刷新多項紀錄。世界知名藝術線上數據庫 Artprice 針對 40 歲以下藝術家作品在拍場成交的調查顯示,其市場在 2021 年 7 月至 2022 年 6 月期間創出 4.2 億美元之成交額,較上一年增長 28%,成績驕人。圖:Louise Bonnet《網球運動員》,2015 年。

Sotheby's 亞洲區當代藝術部日間拍賣及網上拍賣主管何詩慧(Florence),就現身說法分享當下藝術市場新趨勢。對於「新晉藝術家」的興起,Florence 先作說明「新晉可分成兩種層次——『市場上的』和『年紀上的』,今次會特別聚焦後者作推廣。」春季拍賣會的新晉藝術家所佔比例約有 30%至40% 之多,相對 Covid 前約 10% 或以下的比率,明顯增長。圖:王俊傑《黃昏的河流》,2018 年。

Florence 表示疫情爆發後,封關及社交隔離的防疫政策,衍生嶄新的創作、展覽或交流方式,「尤其網絡平台興旺,孕育很多新的藝術家及作品。更多藝術家在 Instagram、小紅書等主動發佈作品或創作過程。」社會氣氛低沉,創作者或以作品抒懷、予人安慰或引發注目等,普遍用色鮮明,構圖或技巧更見搶眼,具話題性或能夠或在社交媒體上突出自己的都能引起關注。畫廊或藏家亦可從網上搜尋新作或接觸藝術家,令市場發展更活躍,有空間開展新元素。圖:Rafa Macarrón《下班後》,2018 年。

如果對新晉藝術家的作品有興趣,不妨多留意拍賣行的日間拍賣或網上拍賣。「晚拍多數處理大師作品,或觸碰機率較低的名品,如 Andy Warhol 作品多已納入博物館,有 Private Hand 拍賣是大盛事;相對地,日拍和網拍更有彈性容納新晉,或價錢相宜的拍品,尤其香港的拍賣平台面向國際,適合篩選一些適合的人選將之推向國際。」圖:Anna Weyant《夏洛特》,2019 年。

今季蘇富比帶來 3 位女性藝術家,都是不容錯過的新名字。「受全球平權新風氣帶動,推廣女性藝術家無疑呼應大勢;但撇除政治正確或性別標籤,回到純粹談藝術的層面,這批藝術家之作自有其優點和故事性。」Florence 特別提到 Loie Hollowell 的《站立於紅色》「作品融會抽象與具象、繪畫與雕塑的表現,以自傳式主題講述諸如性愛、受孕、分娩等身體和心理歷練,用色及構思亦明亮喜悅,不是停留於傳統談女性犧牲或苦澀的概念,而是昇華地從人性思考生命意義。」

藝壇新星 Lucy Bull 的畫作素來充滿神秘感。「Lucy 強調不愛解釋創意,因為過度解釋會勒死作品,最好由受眾直接欣賞和想像作品。」其畫作《晨朝效應》以鬆散筆觸及色彩堆疊,營造炫目及冥想意味的抽象感,帶領觀者放下商業,再思美為何物。

至於倫敦藝術家 Jadé Fadojutimi 的代表作《我們都有時間旅行者之井》,用色恰似秋日暖陽,筆觸充滿動感韻律,灑脫俐落,創造出令人目眩的畫面。她以率性的美學風格抒發情感,讓人窺探超越性別的藝術哲思。

佳作眾多,藏家該怎樣決定購藏?拍賣牽及金錢和空間,必須熟知流程。衡量拍品的價錢以外,還要做功課了解當地稅制、佣金、在地或跨地運費,收納場地的租賃金等。Florence 亦補充「購買藏品後,你是要恆常展示,定期更替,還是長久收藏不展出?不同處理方法,均影響花費。」圖:Vojtěch Kovařík《拉奧孔》,2020 年。

隨疫情完結,重新開關,「每個藝術家開始再度遊歷,期間不斷拓展能力、眼界和人脈等經驗值,又會影響日後發展,藏家不要只看目前,亦需長遠思考當中升價或貶值的可能性。」Florence 不忘提醒,「跳出商業,收藏作為興趣,也強調心靈的契合。除了看價格,也可撫心自問:我愛這作品嗎?我們有共鳴嗎?真實的感知,會引領你做出正確決定。」圖:Cecily Brown《他們現在在哪裡》,2013 年。
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預展(所有部門)
日期:4 月 1 日至 7 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1
預約:sothebys.com/hk
50 周年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日期:4 月 5 日
合作伙伴:Celine
當代藝術日間拍賣
日期:4 月 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