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Space
李健明以科技重塑招牌手寫字「李漢港楷」,將傳統融入新一代文化
BAZAAR ArtCulture

專訪「李漢港楷」復修計劃發起人,將傳統融入新一代文化

Mike Lai
  • 11 Sep 2023

隨著時代變遷,舊式工藝逐漸被數碼科技取代,城市的集體回憶日益流逝。部分人或會將傳統拋棄,但有人依然相信其價值,選擇以先進方式,將傳統融入生活,讓別具特色的工藝得以承傳。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李漢港楷」

字體的一筆一畫,背後承載書者的溫度。進入數碼化年代,鍵盤取代筆桿,情感又是否一定失去傳承?李健明選擇把兩者合而為一,利用科技與一擔心血呈現傳統。「李漢港楷」字體常見於舊日的招牌之上,上世紀的 6、70 年代要做個「靚招牌」先要找專門為客人題字的「寫字佬」,再找人把字貼於膠版上再𠝹好、鑲裱。李漢就是其中一位寫字佬,後來生怕退休後好友的招牌店沒字可用,遂把3000多個字的手稿相贈,而這位好友的兒子正是李健明。「爸爸與李伯伯是好朋友,我從小就在寫字檔與招牌店之間當跑腿,見證兩人的情誼。起初目的只為保存及修復年代久遠的手稿,後來在得知台灣有一間專門把手寫字編碼的字體設計公司(justwrite),我就主動聯絡他們把李伯伯的字電腦化,最終成了現在的『李漢港楷』。」

在文字與招牌中打滾長大的李健明,把傳統賦予了新面貌。

在文字與招牌中打滾長大的李健明,把傳統賦予了新面貌。

三言兩語,輕描淡寫,但其實「李漢港楷」得來不易,現在的製成品共有超過 7,000 漢字,但原先李伯伯留下的只有三千多字,超過一半的字體都是靠李健明以電腦一筆一畫「砌」出來,真正粒粒皆辛苦。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李漢港楷」取其「你看港街」的諧音,也寄有讓人深入認識香港的期望。

「李漢港楷」取其「你看港街」的諧音,也寄有讓人深入認識香港的期望。

將傳統融入生活

李漢港楷要延續下去,不能不走出單純的傳統工藝這一條路,開發更多可能性。李健明坦言:「在以金錢掛帥的香港,保育與發展看似互相抵觸,但其實放下一味『守舊』的心態,與年輕一代或新事物接軌,在狹縫中也能找到生存空間。」李健明所說的「推陳出新」,除了將李漢港楷化為電腦字,正式編碼並公開發售,讓它能在數碼世界生存外,它亦以李漢港楷字型推出文創產品,不時推出印有「我不想努力了」、「機會嚟喇飛雲」等港式潮語、合體字的鎖匙扣、布袋、耳環、口罩磁石貼、擴香石等,讓李漢港楷融入家中,真正的「活化」大概就是如此。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李健明以模型把李伯伯街頭寫字檔重塑,更細心地走到實地拍攝後巷作背景,算是一個童年的紀念。

李健明以模型把李伯伯街頭寫字檔重塑,更細心地走到實地拍攝後巷作背景,算是一個童年的紀念。

EDITOR'S FAVORITES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現實社會當然不能單靠情懷與理想就走得下去,營運資金是一大難題。李健明亦參考了justwrite母公司的運作模式,以圖在香港創造更好的文字風景。「他們除了是字型設計公司,也肩負起字體推廣教育工作,不但推出講及中文字型的著作《字型散步》、舉辦專業字型設計師的課程、輔助社,又透過眾籌成功推出『金萱體』、『凝書體』『激燃體』等字型。justfront的成功啟發了我很多,2020年中『李漢港楷』也發起了眾籌計劃,最後用了差不多2個月時間成功籌得超過130萬港幣,用以作日後製作『李漢通楷』,以及研究開展『李漢隸書』計劃、社區教育及推廣之用。」

字體的一筆一畫,背後承載書者的溫度

近幾年,他透過舉辦導賞團、展覽、工作坊,把這個植根於舊香港的字款融入社區及人群,希望「李漢港楷」走得更遠。訪問前一天,李健明剛在中學舉辦工作坊,與一班中學生認識區內的招牌,又手把手教授他們製作迷你招牌,當中更有學生是鏡粉(男子組合《Mirror》的歌迷),製作「姜濤世一」「我是神徒」字句,相當淘氣可愛。「保育不能高高在上,與時並進是可行之途,讓它變成日常的一部分,自然不會被淘汰。」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要把傳統承傳下去,得把傳統變成日常,也要與時並進,與新一代文化接軌。

要把傳統承傳下去,得把傳統變成日常,也要與時並進,與新一代文化接軌。

Photographs by Hakka Yip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