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店店長黎杰因一件舊傢俬「入坑」,透過收集舊物研習香港歷史
BAZAAR At Art Culture

專訪「賣仔莫摸頭」古物店店長:因一件舊傢俬「入坑」,透過收集舊物研習香港歷史

新一年我們總在專注展望將來,在立足當下之際,卻忽視了沒有歷史的未來注定蒼白無力。舊傢俬、舊招牌、舊字體、舊紙品印刷、舊照片……各式各樣的「舊」都有人願意大花時間、金錢與心血將其保留,期望透過這些承載歷史與文化的載體,勾勒記憶中城市的輪廓,在斑駁與陳蹟中尋找安慰。

New Image

香港防空監理處的《防空手冊》

因舊傢俬愛上古物

「賣仔勿摸頭」這家古物店的源起全是無心插柳。黎杰坦言:「起初就只是搬離父母獨居,需要買傢俬又不想買IKEA就開始搜尋舊家具。」第一個入手的是60年代的床頭櫃,來自一位80歲的叔叔,剛從大陸來港時用第一份薪水買的。年月過去,跨世代的緣份竟靠這件舊傢俬串連起來,黎杰感覺奇妙,亦從此入坑。

黎杰鍾情60、70年代設計,起初會到ALUMINIUM(2018年已結業的復古風潮流傢俬連鎖店)買家品,後來發現自己與那些大批生產的復刻版本根本沒有感情的牽絆。他想搜集的HISTORY(歷史),其實就是His-Story。「我想收藏的是一些關於過去的回憶,這些舊物都是童年在家中、茶餐廳、酒樓以至大街小巷都能見到的東西,充滿生活的氣息,見證過香港的發展,有它的歷史價值,卻從來沒有人珍惜。」黎杰的日子過得像個考古學家,搜集舊物的過程中最愛把它們的歷史也翻開來。就像近日他在一堆舊書中找到一套香港防空監理處的《防空手冊》,記載着當年香港日佔時期籌劃及準備香港遭遇軍事入侵時所需的防空及民防工作,別具歷史意義。他對舊物的愛並不單純,他更想做的是把香港的過去保留、研習、分享。「好多學者、專家或古物同好者不時也會找上門主動交流或分享心得與典藏,或商借某些文件、書籍影印作研究之用。」

New Image

蒐集背後的巧思

黎杰搜集的範圍很廣泛,大至舊家具、酒樓的龍鳳雕塑;小至玩具、紙品、照片……形形色色。10年時間舊物就塞滿三個單位。「現在已比較懂得忍手(笑),起初真的沒有甚麼底線,『甩皮甩骨』也會收,但後來發現維修不了的話,它就只會變成垃圾,失去存在價值。所以現在只會收狀態良好的、能維修得到的。唯有再一次能在生活中使用它,它的存在才有意義。」可惜的是,香港恆常的土地問題阻礙了它們的第二生命。「家居面積愈來愈小、圖則又三尖八角,傢俬也只能愈選愈的骰,尺寸碩大的舊傢俬始終翻用度不高。」要繼續拓展藏品,必須讓它們懂得「自負盈虧」,於是「賣仔」漸漸變成出租道具及場地拍攝的店舖,黎杰偶然收到狀態更好的,也會把原來的割愛。

New Image

黎杰視舊物如珠如寶,最愛細閱它背後的陳年往事。

New Image

「賣仔勿摸頭」的陳設、裝修都由黎杰一手包辦,盡力擺設成當年的模樣,進入店內有穿越時空之感。

把自己心頭肉交到別人手上,那份不捨就是店名的出處 —「賣仔勿摸頭,摸頭眼淚流」。來自上世紀俗語,說的是上世紀因家貧而賣仔的父母,別不捨撫摸小朋友的頭,以免更傷心難過。黎杰大概就是以這種心態在經營這家古物店。「自己年紀再大一點,終有一日體能未能應付把這些傢俬搬來搬去,就要『託孤』把它們交到有心人手上,讓它們的生命延續下去。」說着說着,高大魁梧的黎杰竟然溫柔得像白燕,而我的在耳畔彷彿響起了《可憐天下父母心》中悠長的配樂。

New Image

黎杰「貪舊厭新」,連座駕也選擇1958年出產的Vespa VB1綿羊仔電單車。

Photographs by Vincent Ma

EXPLORE MORE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