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打卡好去處:2018 藝術月沿維港看草間彌生南瓜及大師雕塑
2018 精采的藝術月除了 Art Central 和 Art Basel 外,沿著維港舉行的大型公共藝術雕塑展覽「藝遊維港 Harbour Arts Sculpture Park」也是本月非去不可的打卡好去處。是次展覽費用全免,旨在將藝術融入生活,讓更觀眾近距離欣賞藝術作品。於 2018 年 2 月 22 日至 4 月 11 日期間舉行的「藝遊維港」帶來了世界各地大師級藝術家的作品,定必為 2018 藝術月帶來不一樣的藝術氛圍。
是次展覽於藝術月期間舉行,共 21 件作品會被安放於維港旁多個地點,想一次走勻與雕塑打卡合照,大家不妨從愛丁堡廣場起步,沿著中西區海濱長廊,一直走到香港演藝學院、西園、香港藝術中心,當然你想來個逆走亦得!

神級南瓜打卡位:草間彌生《Pumpkin: big》,
2008
「藝遊維港 Harbour Arts Sculpture Park」的活動由美國皇家藝術學院藝術總監 Tim Marlow 及森美術館館長暨香港藝術學院藝術教育國際總監南條史生共同策劃,並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邀請到本地及世界頂尖藝術家一同為了維港景致增添藝術氣息。最吸晴的,相信定必是由
日本知名藝術家草間彌生所創作的大南瓜。若你未有機會到
東京草間彌生美術館,或直島癈棄碼頭一睹大南瓜的風采,那麼你要趁這個大好機會前往維港與它合照打卡!。

抽象人型打卡位:Antony Gormley,《DAZE VI》,2016
除了人人皆知的草間彌生,「藝遊維港 Harbour Arts Sculpture Park」還有不少來頭不少、出自名師手筆的展品適合打卡之用,譬如來自英國的藝術家 Antony Gormley。以製作抽象人型作品而聞名的他,今次以生銹的金屬塊疊砌成帶有人形影子的抽象雕塑,猶如一冷漠的都市人在海港旁發呆。

小鳥打卡位:Tracey Emin,《A Moment Without You》,2017
同樣是英國的代表,名氣非凡的女藝術家 Tracey Emin 今次沒有帶來沒有好最為人熟悉的霓虹燈字句,也沒有常見的草圖式字畫創作,《A Moment Without You》以 5 條金屬柱組成,每條柱上分別都有一隻小鳥在頂端休息,看似各自各精采,但暗地裡又好像互相在唱和扶持,不知這是否「A moment without you」的正確解讀?

巨熊打卡位:金泓錫,《像熊一樣的形狀》,2012
來自南韓藝術家金泓錫的作品《像熊一樣的形狀》,以黑色垃圾袋來製造了一隻造型趣緻的巨熊,帶點黑色幽默的況味,想必定有不少遊人會與它合照打卡!但正如藝術家所說,它可能不是一隻巨熊,只是一堆垃圾而已!若我們能反思平日被棄置的塑膠袋,繼而採取行動,世界或會變得不再一樣。

白馬打卡位:Mark Wallinger,《White Horse》,2013
馬路邊的一隻「白馬」毛色雪白無比、肌肉線條分明。這件裝置藝術《White Horse》是英國藝術家 Mark Wallinger 的作品,以高科技掃描純種賽馬製成。英國流行賽馬,Wallinger 亦對馬情有獨鍾,雕塑充分展現藝術家對馬匹的美好想像。加上政府合署大廈作背景,足見整體布局的心思。

巨石打卡位:展望,《45 度假山石》,2014
《White Horse》雕塑對面有另一件雕塑作品《45 度假山石》,由中國藝術家展望創作。,長形銀色巨石不偏不倚剛剛以 45 度的角度樹立於草地上,奇怪得與周遭環境格格不入的,令人不期然想追溯其背後的動機。

長椅打卡位:Jenny Holzer,《常理:不要太相信專家;常理:孤獨讓人感到充實;常理:金錢造就品味;常理:自由是奢侈品而非必需品》,2013
另一位過江龍藝術家 Jenny Holzer 來自美國,她的作品「坐椅」活像海濱長廊的一部分,椅子上刻有作品題目。「椅子」彷彿在提醒大家,世上沒有所謂的「常理」,常理不一定理所當然。「椅子」究竟是一張椅子,還是一件藝術品?就看觀者的觀點和詮釋。

藍色牢子打卡位:Rasheed Araeen,《Hong Kong Blues》,2018
瞥見英國藝術家 Rasheed Araeen 安放在草地上的藍色支架雕塑,立即令人聯想起兒時在公園內玩的攀爬架,再看作品名稱《Hong Kong Blues》,果然是跟香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黃金打卡位:Bosco Sodi,《Untitled》,2017
政府合署草地前方有金執?原來是墨西哥藝術家 Bosco Sodi 的作品《Untitled》。 Sodi 愛用彩色顏料進行大形創作,作品向來以質感見稱,藉此表現一種強烈的情緒和力量。為了不為觀者提供前設或聯想,Sodi 的作品經常以《Untitled》命名,並希望作品純粹地記錄他和原材質之間的對話。

香港藝術家打卡位:何冠廷,《[[x]]》,2018
80 後香港年輕藝術家何冠廷,創作風格多用水墨線條勾勒日常事物或回憶,從雕塑的布局可見工筆勾勒的技巧,平面上的線條和三維空間上互相交錯。是次作品《[[x]]》以木架和金屬條混個製作而成。

香港藝術家打卡位:王志勇,《舊燈塔的記憶》,2017
另一位香港藝術家王志勇的《舊燈塔的記憶》,也是一件適合入夜後觀賞的作品。擅長燈光藝術的王志勇以海洋波浪為概念,製作出 5 米高的巨型燈塔,以或明或暗的燈光表現海洋的洶湧和平靜。觀者一邊沿著燈塔轉,一邊看著顏色交錯的燈光,哪些舊記憶可會湧上心頭?

投影打卡位:Tony Oursler,《Flow》,2017
同屬適合夜間觀賞的作品《Flow》,來自美國藝術家 Tony Oursler,把影像投射到香港藝術中心外的樹木上,觀者可安坐於長椅上靜靜地欣賞作品和夜色的互動。

示愛打卡位:Hank Willis Thomas,《The Truth Is I Love You》,2015
香港藝術中心外還可找到香港藝術家 Hank Willis Thomas 的創作《The Truth Is I Love You》。一個個詞語懸掛於黑色金屬樹枝上,從不同角度觀看就能拼湊成句子: "The Truth Is I Love You!"。
「藝遊維港 Harbour Arts Sculpture Park」
日期:2018 年 2 月 22 日至 4 月 11 日
地址:中西區海濱長廊至灣仔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