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pg)
- 10 Apr 2023
歴史悠久的陶藝源遠流長,靠着原始的一雙手及陶泥創作。香港新進陶藝家莫鎧靖(Silvester Mok)卻以常見於工業的立體打印應用於藝術創作上,帶有不穩定性而柔軟的陶泥在打印、燒製過程中出現不可估量的變異,卻偏偏成就了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

陶藝的多重宇宙
一雙手一把泥製作出有機而深具人味的形態,是陶藝創作深得不少人心的要點,莫鎧靖卻深醉於探索人手與機器互動、交纏在陶藝創作的可能性。Silvester 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合辦之藝術文學士課程,主修陶瓷。多年來同時鍾愛 3D 模型和陶藝創作,過往曾以 3D 繪圖創作,遇見陶泥後將兩者融合,創造了多個獨一無二的 3D 打印陶瓷作品系列。「15 年時開始接觸 3D modelling,完成了一套動畫後覺得電腦世界可以創作出現實中不會發生的事,能無限制地將我的構想呈現出來。雖然近年 VR、AR 技術都日漸成熟,但五感始終無法被這些虛擬的視覺形象刺激到,所以後來在修讀陶瓷藝術後,我便嘗試利用陶泥這種物料去呈現一件能夠觸摸得到的『虛擬物件』,變成一種『虛擬現實』。因為我深信能夠親手觸摸一件物件帶來的溫度、震撼,還有與之產生的情感連結,是隔住屏幕的虛擬世界永遠無法媲美。」

從手捏、拉胚到立體打印,在陶藝的多重宇宙裏,各有各天地。「手捏與拉胚的陶藝歴史真的太悠久了,能探索的空間太少。」於是乎,Silvester 嘗試以 3D 打印機作為主要創作工具,「我希望用科技去跨越過往做陶瓷會遇到的障礙,探索陶瓷及立體打印的各種可能性,當中有好多未知,尚待大家發掘。」就是一份對未知的好奇,開展了 Silvester 與別不同的陶藝家之路。

一步一腳印
當你以為,陶藝創作有了科技介入,就必定與變得工整而毫無人性,與工業製作無異。但事實是,當作投入「陶藝打印」,Silvester 連立體打印機都要自己一邊上網自學、研習,一邊買零件鑲嵌、組裝而成,可謂一步一腳印。「5、6年 前立體打印還未太普及,陶藝用打印機更是少之又少。當時荷蘭、英國等地已經有人成功組裝過 clay printer,但 documentation 好少,我只能靠零星的資訊去研究,我又沒有任何電機工程背景,最終花了半年時間不斷嘗試、撞板後才組裝成我自己第一部打印機,現在回想起想都覺得很神奇。」硬件完成後,又到軟件出問題。「造過陶藝的人都知道,天氣、濕度、機器等元素,都對陶泥的組合成份有所影響,立體打印的陶泥因為要經過噴咀輸出,自然不能太濃稠,但陶泥水份太多,流動性太大,作品在打印的過程中又會崩塌,不能定型。」
經過長時間的琢磨,他總算對兩者的變化有了個底,更在缺陷中找到獨特的美。「陶泥在打印的過程中,時有不可預測的變化。立體打印本來就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順序凝固,周而復始,這樣層層疊加而成,但有時因為堆疊太高,陶泥太重會壓壞原本打印出來平整線條,出現如流水般的曲線,在我的草圖上帶來了不一樣的變奏。雖然有的打印機會自行校正、修復,有的並不會,但在我眼中,它們都是一種美麗的結果。」
創作的下一站
從陶泥與雙手的互動,到加入了機械這個「第三者」,Silvester 早已以「三人行」方式走出自己獨一無二的藝術之路。曾舉辦個人展覽《Moiré》及《Coherence》,又曾參與多個聯展及藝博會,如 Fresh Trend 2021 展覽、香港 Art Basel 2022 及典亞藝博 2022,今年 5 月亦將首度由 Touch Gallery 代理他的作品於 Affordable Art Fair 出現,年尾亦會到台灣參與聯展。未來 Silverster 會進一步探科技在陶藝創作的各種可能性,「未來的兩個大方向,一是延續過往猶如隨筆似的創作,將我腦海的想法變成實物。其次是希望把陶藝細緻化,利用新科技造到更精密的結構。另一方面,也會嘗試加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生成不同的草圖再打印出陶藝,我自己也相當好奇近期非常流行的 ChatGPT 接受到我的指令後,所製作、打印出來陶瓷又會是怎樣的呢?」
早前一幅由 AI 生成的畫作在美國藝術比賽中奪冠,引起藝術界不少討論。對於這個議題,Silvester 卻認為:「機械與科技從來都只是輔助人類生活得更便捷,我深信人類的美感與感受是永遠無法被複製的。即使藝術家只是利用編碼的方式去創作,他從中投入的都是創作者真實的情緒,觀者品味藝術品時的感受也是發自內心的情感動流,這些都是生而為人的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