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幅於 14 年前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被盗的梵高 (Vincent van Gogh)畫作,最近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尋回,慶幸只是拆掉畫框,未有損毀。這兩幅作品分別是 1882 年的《View of the Sea at Scheveningen》及 1884 年的《Congregation Leaving the Reformed Church in Nuene》,屬於梵高早期的創作,與後期在法國創作如經典的星空《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 或是杏桃樹《Almond Blossom》等風格迥異,這當然與他隨後的人生經歷有莫大關係。看看關於這位一生坎坷的傳奇畫家的 10 件重要事情。

尋回的《View of the Sea at Scheveningen》及《Congregation Leaving the Reformed Church in Nuene》是梵高較早期的創作,用色比較平實。他早期的作品,如《The Potato Eaters》及深受荷蘭著名畫家 Millet 風格影響的 《Potato Planting》及《Women on the Peat Moor》等,主要描繪農民及礦工等低下階層的生活,他甚至將顏料混合黑色,帶出昏暗感。這些與後來在巴黎、南法 Arles 及奧維 (Auvers-sur-Osie) 時期的作品如 1890年的《Almond Blossom》很不同,後者色彩明顯豐富得多,也滲入印象派風格。

有位作為牧師的父親,梵高雖然 15 歲已當畫商,但藝術以外宗教也一直在他生命佔很重要的地位。他想當牧師,但不想修讀拉丁文,且所需時間很長,後來只當了一陣子傳教士就放棄。於 27 歲之年他才展開畫家的生涯,雖然沒有接受專業的繪畫訓練,但他會從別的畫家的作品學習。除了油畫,他更繪畫了過千張掃描。
3. 以畫代花
曾有說梵高畫的向日葵,逼真度曾引來蜜蜂飛撲。梵高對於自己所畫的花朵也很有信心,如居於巴黎期間,他愛上位於蒙馬特的 Cafe du Tambourin 老闆娘 Agostina Segatori 。由於沒錢買花送予 Agostina ,於是每次繪畫的花朵,梵高也告訴 Agostina 是要送給她的,以代替真實的鮮花。而結賬也是以畫作支付,餐廳更會將他的畫掛於牆上。

1888 年,梵高與高更 (Paul Gauguin)二人合租位於南法 Arles 的黃色小屋,梵高居住的房間就是著名的《The Bedroom》。他本來覺得跟高更很合得來,很高興可以找到知心人,無奈本身孤僻的性格,加上兩人的藝術家脾氣碰上,於是在一次爭執中,梵高毅然將右耳其中一部份切下,並沒有切下整只耳朵。此舉當然將高更嚇怕,二人再也無法居於同一屋簷下。對於梵高割耳的原因一直眾說紛紜,其中有說是送給他傾慕的妓女作為禮物;另外則有說因為梵高想襲擊高更,於是高更揮刀傷了梵高。無論如何,這件事件令他情緒更不穩,病情加深,於是自願入住位於 Saint-Remy 的療養院。

離開 Saint-Remy,梵高自覺病情好轉,並搬到巴黎北面的奧維,重新投入繪畫工作。起初他跟為他進行治療的 Dr. Gachet 關係良好,後來卻因為與他女兒 Marguerite 過從甚密而彼此心存芥蒂,嚴重影響梵高的心情。加上弟弟 Theo 變差的身體狀況及不明朗的工作前景,令梵高擔心失去經濟及生活支柱。但最影響他情緒的關鍵導火線,是他死前 20 多天曾應邀到巴黎探望 Theo 一家。當天與弟婦 Johanna Van Gogh-Bonger 及他哥哥關於自己作品的懸掛角度起爭執,Theo 保持中立的態度讓梵高感到孤立無援而返回奧維。梵高無法忍受孤獨及被遺棄的感覺,後來在他繪畫的《Wheatfield with Crows》中的麥田吞槍自殺,兩天後在 Auberge Ravoux 細小的旅館房間逝世。

梵高及弟弟死後,弟婦 Johanna 雖已改嫁,但一直管理梵高的畫作,並整理及翻譯他的書信。梵高及作品於他死後有更多人認識,Johanna可說佔很大功勞。於 1914 年她推出梵高與 Theo 的書信集《The Letters To Theo》,但日本畫家小林英樹曾出書指出,Johanna 在此書信集中附有的一張《The Bedroom》掃描 (下圖),有別於梵高的畫風,而且畫功粗劣,於是引用很多證據證明那是贗品,並認為應該是出自 Johanna 之手。由於梵高給弟弟的信中說明附有寢室的掃描,而之前高更好友 Emile Bernard 出版另一輯錄梵高的書信集中,在梵高給予高更的信就附有另一幅寢室掃描(右上),所以小林認為 Johanna 一定要讓這幅掃描出現,於是以「另類」方法讓它重現。小林也認為 Johanna 在梵高的回憶錄中闡述梵高因逃避發病的恐懼及疾病本身而自殺,其實是掩飾她與梵高的爭執讓他感到孤獨悲傷,成為他自殺的導火線。

梵高死前最後的作品不是他自殺的麥田《Wheatfield with Crows》,而是《杜比尼花園》的兩個版本:一幅繪有黑貓,一幅沒有。那隻黑貓就是梵高自己,經過在 Theo 家發生爭執後,梵高認為自己就像那只黑貓般礙眼,於是多畫另一幅沒有黑貓的送給弟弟,表達沒有他礙事的理想家園,並向親愛的弟弟道別。他的孤獨及內心的悲傷不言而喻。

在梵高整個畫家生涯中,作為畫商的弟弟 Theo 一直幫忙宣傳他的作品,也不斷為他提供生活費及繪畫的材料如油彩。從梵高與 Theo 六百多封書信,可以看到兩兄弟深厚的感情。所以當感到可能失去弟弟的支持,梵高再次陷入極度哀傷。而梵高死後短短半年,弟弟 Theo 也去世。Theo 原本葬於荷蘭 Utrecht,死後 20 多年的 1914 年, Johanna 將他移至梵高於 Auvers-sur-Oise 的墓旁,不久後即推出關於梵高的回憶錄《Memoir of Vincent Van Gogh》。

有說梵高生前只售出一幅畫:The Red Vineyard at Arles,由收藏家 Anna Boch 以 400 法郎購入。但在他的曾姪孫Willem Van Gogh 及專家多年研究下,證實梵高生前曾售出數幅畫作,並非如一直傳聞的只有一幅。這也說明梵高生前當畫家的成績不是完全得不到認同。
10. 便宜顏料令作品保存更費功夫
梵高的作品在保存方面額外困難,因為貧窮的他沒有錢買優質的顏料,只能以便宜貨色繪畫,令油彩容易變色。
Photos courtesy of Getty Images and Van Gogh Museum.
Graphics prepared by Kasai 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