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scribe
現代人飽受不同類型的敏感症狀困擾,最常見的皮膚敏感及鼻敏感,更每兩個人就有一人患上。研究顯示,人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機率會有蕁麻疹(風疹、風癩)的過敏反應,女性則是男性的 2 至 3 倍。凡天氣熱引致體溫上升、流汗、空調、壓力、食物、藥物、塵蟎甚至不明原因,都會引致蕁麻疹發作,全身皮膚突然出現紅腫、痕癢的小疙瘩,文章將找出風疹的致敏源頭及症狀,並一系列治療、消腫、降紅止痕的方法及飲食食療降低過敏的出現。
過敏是因為人體免疫系統失常,形成對自然環境中的過敏原,可以是正常無害的物質,產生反應的現象。而蕁麻疹的形成原因可分為過敏性和非過敏性,是一種常見的症狀,尋麻疹患者臨床表現症狀,皮膚會出現紅色或白色隆起疙瘩,症狀發作的位置並無定處,大小形式不一,亦可融合成一片,發作時間長短因人而異,痕癢不堪,消退後不留下痕跡。
會因應蕁麻疹的發作時間,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蕁麻疹每次發作約 12 小時內,便會自行消退,最長亦不會超過 48 小時,約 6 週內症狀將完全消失。而慢性蕁麻疹則為偶發性,發作時間持續 6 週以上。
蕁麻疹的致敏源頭可以來自生活四周。
1.
食物及添加劑:海鮮、堅果類、蛋、牛奶、芒果、草莓、奇異果、竹筍、葡萄柚、糯米、香菇、發酵食品、酒精、含人工添加物製品及咖啡因食品等。
2.
藥物:抗生素、止痛劑、鎮定劑、安眠藥、利尿劑等。
3.
物理因素:陽光、壓力、極端溫度、騷抓、汗水、風、運動、水。
4.
感染:慢性蛀牙、牙周病、鼻竇炎、尿路感染、念珠菌感染、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5.
動物、植物及吸入物:花粉、孢子、粉塵、塵蟎、蟑螂、黴菌、絨毛玩具、有機溶劑。
6.
內臟疾病:B型C型肝炎、腸道寄生蟲等。
7.
內分泌:甲狀腺異常、自體免疫疾病。
8.
遺傳因素。
遇到過敏的情況,正常一般人都會用手去抓,但這個動作只能短暫止癢,卻令身體局部的溫度提高,使血液釋出更多的組織胺(過敏原),令敏感情況惡化。另外亦不適合熱敷,同樣地會使血管擴張,釋出更多的過敏原。
蕁麻疹被中醫稱為「風疹」或「癮疹」,是指皮膚上的局限性隆起的疙瘩,偶發性,容易消退不留痕跡。症狀成因可以是因為外來風邪侵襲,邪氣留於肌膚引發;或是內在臟腑失調,邪毒鬱於肌膚而引發,由於此症狀是因為免疫力太強所致,所以要避免使用提升免疫力的中藥,否則會適得其反。
日常飲食中,可多吃鹼性食物如:葡萄、綠茶、蕃茄、海帶、胡蘿蔔、香蕉、蘋果、橘子、綠豆等。避免進食含有人工添加物、油煎、油炸、辛辣類的食品,凡容易引發體內的熱性反應的食物都要少吃。
而慢性蕁麻疹需要更花時間去調理,時間可能長達一至三年,讓身體得到充份的調整及休息。
Photo Courtesy of Getty Images
Graphics Prepared by Jun Chong
為了最佳瀏覽效果,請使用Chrome、Safari或其他瀏覽器。
Please use Chrome, Safrai or other browsers for better exper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