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台劇 2020《魅》!張艾嘉再度踏上舞台化身說書人,一人聲演 13 個角色
走入場看進念・二十面體的舞台劇《魅》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張艾嘉。好奇她如何一人聲演 13 個角色、如何與鋼琴家嚴俊傑隔空合作表演,更好奇張艾嘉明明已經可以過著優哉游哉的生活,但她卻仍然樂此不疲拍戲、寫書、做導演,還要一而三挑戰難度極高的舞台劇。繼《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聊齋 Why We Chat?》後,究竟《魅》這劇目有甚麼魅力令張艾嘉再踏上舞台? 一如張艾嘉所言:「我覺得《魅》會很好玩。」看罷後,明白也認同,這劇目很好玩的。

《魅》是張艾嘉及嚴俊傑在 2019 時於台灣上映《曖魅》重新演繹的作品。這套劇目好玩在哪裡?它好玩在結合了鋼琴獨奏、說書、詩篇與舞台的光影效果,並將古典音樂重新演繹。這種跨媒體的演繹方式,令大眾覺得好「離地」的古典音樂及文學作品走入大眾,更讓人容易受落,這種實驗性的演出也是進念・二十面體一向擅長的事,而張艾嘉的角色,就是那個說書人。

這次演出中,嚴俊傑用鋼琴演繹了 5 段得不到的愛情故事。如《仲夏夜之夢》中的〈詼諧曲〉講的是 3 對情侶錯譜戀曲的故事、《夜之加斯巴》其中一段講水精靈戀上凡人的故事、《巡禮之年第二年:意大利》中的 3 首佩脫拉克十四行詩,詩人佩托拉克單戀的故事,最後以鬼新娘《蕾諾兒》作結。

對於不熟悉古典音樂的人來說,起初都會擔心聽得不明所以。但聽到張艾嘉的聲演以及輕快跳脫的琴聲後,你會立即感受到在森林中互相追逐的情侶;如水清澈的琴聲讓人投入到水精靈的哀愁。

站在台上的張艾嘉,舉手投足一貫優雅,她時而是鬼馬的精靈、等愛歸來的少女、老婦人,也是溫柔的說書人,透過她的演繹更讓人輕易浸醉在古典音樂的故事中。也一如藝術總監胡恩威所言,音樂是可以不用明白的,或是你聽到甚麼就是甚麼。每個人感受不同,享受就好。

張艾嘉用聲音演出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在 2011 年在「他們在島嶼寫作」活動中,便與劉若英朗讀過詩人楊牧的《蘆葦地帶》,2015 已經與嚴俊傑合作《蕾諾兒》,到其後《仲夏夜之夢》 1 人分飾 14 角,最近更幫楊凡的動畫《繼園臺七號》配音。對於張艾嘉來說,聲演帶給她甚麼體驗?「自從做完《蕾諾兒》的演出以後,我就愛上了這種所謂朗誦的聲音表演。跟演戲或唱歌都不一樣,每次都快呼吸不過來⋯⋯慢慢聽俊傑的琴音去找那些詩的節奏感和情感。」

她也提到,演戲可以有鏡頭、道具、環境,有好多元素幫助演員達到效果,然而只用聲音表演「就是很赤裸地一個人在台上,用你的聲音、表情及吸引力,發放出來的能量去吸引觀眾。所以這時候聲音是非常重要。」圖為 2019 年在台灣演出的《曖魅》。

疫情的確令科技急速發展起來,2020 年除了工作、上課、演唱會、時裝周⋯⋯ 都一一改為線上,《魅》本來是張艾嘉及嚴俊傑同台演出,因為疫情台灣製作團隊不能前來,嚴俊傑的演出也只能改為 Live Stream,雖然有點可惜,卻為劇目帶來不一樣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