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旅行去就瘋狂「報復式消費」?3 招控制購物慾心法,令你不再亂花錢
#stayhome 一段長日子,不少人只要有機會出街便會購物慾大增,以瘋狂購物來彌補留在家的苦悶情緒。從心理學角度而言,購物衝動是一種原始本能,以擁有物件來增加生活的安全感,並紓緩不安或壓抑的情緒。不過,現代人物質豐裕,買得多反而增加了收納及付帳單時的煩惱,要抑制這種原始的購物衝動,不妨參考以下方法。

將價錢實物化
有沒有發現在這一卡或一手機傍身的今天,特別容易「洗大咗」,每次收到帳單才發現自己的消費額如此驚人。因為在電子消費的過程中,我們看到的價格對大腦來說只是一堆數字,所以永遠敵不過將手機或信用卡一拍,就能換來一大堆實物拿回家的快感。

要處理這種衝動式消費,最好是以現金交易,讓你知道要付出多少錢才可以換得那件東西。若還是偏好電子交易,則可以在結帳前,在腦中先想像價格兌換成鈔票時的模樣,例如 $2700 是 5 張五百元及兩張一百元,你的大腦就會對這價格有充分的認知,然後才懂得判斷是否值得付出這樣的價錢換取這一件東西。

中杯的誘餌效應
在市場推廣策略中,有一項名為「誘餌效應」,就是當商家提供特定設計的選項,就會推動人們選擇價格較高的產品。曾經進行一個心理實驗,將戲院爆谷設定為大杯七美元及細杯三美元兩個選項時,受試者大都會選擇價格較便宜的細杯裝。

但當加入中杯六點五美元這個選項時,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大杯,理由是中杯的價格只是與大杯相差零點五美元,好像較划算,並覺得自己買得精明。

這跟我們以為優惠套裝較便宜抵買一樣,這都是人們的認知偏見,我們很容易會因此買了本身不需要的物品,或超出消費預算。面對這種消費誘惑時,最重要是保持頭腦清晰,不要一味相信自己的直覺。

因為研究顯示最容易受誘餌效應影響的是相信直覺的人,應該客觀地計一計價格是否真的較便宜,想想是否真的需要那麼多,這樣你就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購物前先執屋
「斷拾離」會流行,全因現代人都因擁有過多而煩惱。你有沒有試過很期待一件東西,買回家後發現其實你一早已擁有呢?這與我們習慣外求的思維方式有關。社會的進步帶給我們很多外在資源去解決生活上的一切問題,所以很多人遇到問題時,腦中的習慣性想法是外求,買一些工具便能解決問題,卻忘記了很多時自己已有這些資源。

要打破這種思維模式,最佳方法是執屋,將所有物品收納得整潔乾淨一目了然,將新買未用的物品放在一個指定位置,在腦中突然想要購物時,先檢查一下自己是否擁有所需的東西。

這時你腦中或者會出現因想要買,要強行合理化的理由,如「我沒有這種顏色」、「那東西真的便宜」,然後在腦中回想一下執屋時的疲累與辛苦,你的大腦便會將購物是種收獲的認知,轉變成是付出的行為,購物的衝動便會突然消失。

不想讓報復式消費,成為你的負擔,就趁著這段 #stayhome 日子,由執屋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