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鑽石是女人的 best friend,不過以下這 8 顆出名又大又值錢的名鑽,令人驚艷之處竟不在等級、價格、4C(卡數 Carat、切割 Cut、淨度 Clarity、顏色 Color),而是在於伴隨它們而來的故事及咀咒。

這顆被命名為造匙工匠的鑽石,達 86 卡重,現收藏在土耳奇的 Topaki Palace Museum。當年發現此鑽石的漁民在河床將之撈起,並打算將它賣給商人,不誠實的商人欺騙漁夫說這只是一不值錢的玻璃,以 3 支湯匙跟他交換。最後,這顆鑽石輾轉落至皇室手中,不少土耳奇皇后曾將它鑲嵌於首飾之上。

這粒在俄羅斯皇室權杖上的鑽石,達 189.60 卡,曾屬於知名的凱瑟琳大帝 Catherine the Great。傳說指一位法國的逃兵從印度的偶像眼中將這鑽石拿下,而落入歐洲人手中。這顆鑽石亦有浪漫的故事章節,當年格魯吉亞的皇室貴族為了贏得俄羅斯皇后 Catherine the Great 歡心而將之買下送贈。不過,他的愛得不到回報,皇后最後送了一座城堡給他,而他卻鬱鬱而終,有說他死時已經患上精神病。

名字的中文解釋是「海洋之光」Ocean of Light,這顆粉紅的色巨鑽,卻有著血色的歷史故事。1737年-1738年,伊朗國王 Nader Shah 遠征印度,攻佔和血洗了德里後,他偷走了 Mughal 蒙兀兒帝國的孔雀寶座,他還拿下了這顆 182 卡重的鑽石。想一見它的真身,可到德黑蘭的 Central Bank of Iran。

曾為拿破崙馬鞍及路易十五的皇冠裝飾,Marie Antoinette 一度將它製成帽子的鑽飾。未切割前重 達 410 卡,現在以 141 卡 cushion-cut 形態在羅浮宮展示。民間秘史指曾經有位印度奴隸為將這顆鑽石偷走,而在腳上挖出一個肉洞藏起鑽石,不過最後被英國貨船船長將他殺死並搶走了這粒寶石。

這黑鑽叫 The Eye Of Brahma Diamond,達 67.50 carat,19 世紀初於印度的礦洞被發現。有說,當時它先被鑲於神像的眼睛,直至有賊人將它撬走,傳說指過往 3 位曾經擁有此鑽石的主人均自殺身亡。

Koh-i-Noor Diamond 的中文名字是「光之山」,根據歷史,發現在 Mughal 蒙兀兒帝國之時,uncut 的鑽石達 739 卡,切割後重 21.6 卡。鑽石本屬於印度,鑲在神像之上,後來落入蘇丹、蒙兀兒帝國及錫克帝國 Ranjit Singh,原將鑽石留給印度的廟宇,不過英國東印度公司沒有按他的指示執行,及後印度成為英國的一部份,最後鑽石送予英女皇,並鑲於皇冠之上。

根據 Smithsonian Institute,Hope Diamond 原本鑲在金飾之上會呈現出如太陽的金色光芒,因為鑽石曾被封為 the Sun King 的路易十四擁有,期後,他又將鑽石切成 45.52 卡。跟其他鑽石一樣,它本身也是鑲自印度神像的眼睛。戴上這鑽石的人士如 Marie Antoinette 及 Louis XVI 也是在斷頭台上送上生命。及後,鑽飾品牌 Harry Winston 將鑽石送予 Smithsonian Institute,為 Court of Jewels 進行慈善籌款。

Richard Burton 送給伊莉莎伯泰萊的鑽石,是於 1967 年購自 Cartier 的,當年價值達 1.1 百萬美元。不過,他們的婚姻沒有因為得到鑽石的祝福,反而兩度離婚,在 1978 年,Elizabeth Taylor 將它售出,將收益在非洲 Botswana,即是鑽石的發現地,興建醫院。
Photo Courtesy of Getty Images & The Internet
Graphics designed by Rachel Y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