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Space
OldHKinColour為舊香港重新上色,以科技推動本地歷史保育
BAZAAR ArtCulture

OldHKinColour為舊香港重新上色,以科技推動本地歷史保育

Angie Yau
BY Mike Lai
  • 02 Oct 2023

人無法留住時間,唯有以照片記錄珍貴的剎那,凝住當刻感受。彩色攝影以往並不盛行,我們大多時只能靠黑白照了解昔日香港,儘管能欣賞舊城面貌,缺乏顏色的相片始終有點冰冷。為此,一群有心人將科技和學術結合,將舊照片重新上色,鼓勵更多人了解香港變遷,同時推動本地歷史保育。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OldHKinColour巧用科技學術 為舊香港重新上色
Photo: OLDHKINCOLOUR;Original Photo Courtesy of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vaukee;Photography by Harrison Forman (1904-1978)

 

 

從學術到藝術

失去才懂得珍惜幾乎成了人類通病,大概這正是懷舊向來受寵的原因,特別是懷香港的舊,近年更是愈演愈烈,從霓虹燈招牌、舊建築、手工藝......一一都擄獲不少香港老中青的心。2000年一班主要研究數位人文(digital humanities)、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等範疇的學術人士成立OldHKinColour,結合科技及學術研究為香港的舊照片上色,將黑白冰冷的過去重新賦予色彩。

「OldHKinColour大約在兩年前成立,鑑於當時Instagram沒有以香港舊照彩色化為題的專頁,為了填補這個空白,我們嘗試在社交平台上開設OldHKinColour,希望讓香港市民大眾和世界各地朋友,透過經人工智能和後期製作技術修復的歷史照,認識香港歷史。 」創辦人Loka Siu分享,「修復舊照最難忘的體會,是加深了香港史的認識。過去兩年多的時間,我們觀察了逾千張不同時代的香港舊照,修復過程中要細看相中一事一物,如亭台樓閣、 衣衫鞋襪、刀叉碗碟等等,鉅細無遺,以確保上色精確,無形之中已將香港昔日風物烙印在腦海裏,對於舊城風貌,特別是衣、食、住、行四大範疇的轉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獲益良多。 」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OldHKinColour巧用科技學術 為舊香港重新上色
Photo: OLDHKINCOLOUR;Original Photo Courtesy of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vaukee;Photography by Harrison Forman (1904-1978)

1955年的中環砵典乍街,繁忙的街頭跟現在不遑多讓。

繁複的上色工序

翻閱OldHKinColour的社交平台,會發現一系列恍如粵語長片中的場景卻擁有豐富的色彩,翻到最後一張才展示原來的黑白照。重新為黑白照賦色並非一朝一夕的易事,團隊以「修復歷史照片」的規格執行整個過程,團隊會查找不同時期歷史資料,如報章、雜誌、遊記、回憶錄、官方文獻、圖像檔案、彩色錄像等等,以供上色參考,必要時還向專家學者徵求意見,盡力恢復相中原貌色彩。「之後我們會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高原圖的解像度,修補如蟲蛀、褪色、 缺角等破損的地方,並預測圖片各處可能呈現的顏色。再按照前期處理生成的圖像,參閱蒐集得來的史料,以人手逐步編輯為照片上色。有些時候我們會在照片加入動畫元素,製作立體動態效果,每張照片平均歷時至少2至3小時才完成整個修復程序。」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OldHKinColour巧用科技學術 為舊香港重新上色
Photo: OLDHKINCOLOUR;Original Photo Courtesy of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vaukee;Photography by Harrison Forman (1904-1978)

1955年的灣仔菲林明道,經團隊上色後重現昔日繁華景象。

EDITOR'S FAVORITES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懷舊的底蘊

OldHKinColour成立2年以來,社交平台累積接近14萬粉絲,「支持者的年齡範圍橫跨18至60歲,主要為香港註冊用戶,另有來自英、美、加等地區所佔比例亦不少。若論印象深刻的留言,便是曾有外國支持者表示從未到訪香港,看過我們的照片後,對香江歷史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希望將來有機會到港一遊。另有支持者表示OldHKinColour舊照能夠勾起他們的童年回憶,回味與家人一同生活的點滴,十分感動。」透過人工智能及後製技術,為香港舊照添上色彩和動態效果,用於公眾歷史教育的初心,最後以人情作連結,也許正是OldHKinColour的成功之道。

OldHKinColour巧用科技學術 為舊香港重新上色
Photo: OLDHKINCOLOUR;Original Photo Courtesy of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vaukee;Photography by Harrison Forman (1904-1978)

1940年灣仔皇后大道東一角,即現今忠利集團大廈附近。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從照片了解歷史變遷

團隊的作品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當時由於價錢昂貴彩色照片一直在香港尚未成為主流。「19世紀中葉,中外攝影師們拍下很多經典的香港照片。我們特別喜歡John Thomson、William Pryor Floyd、Harrison Forman、Hedda Morrison等多位攝影師的相集,他們的作品構圖出色,而且相片內容涵蓋城中每個角落,有助我們從多角度了解19世紀至20世紀中的香港變遷,明白香江華洋共處、東西文化交融的情況,感受舊日市民大眾為生活刻苦拼搏、 不屈不撓的精神。」

OldHKinColour巧用科技學術 為舊香港重新上色
Photo: OLDHKINCOLOUR;Original Photo Courtesy of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vaukee;Photography by Harrison Forman (1904-1978)

攝於1940年的中環皇后大道中的娛樂行。

推動歷史保育

OldHKinColour作品接近700張,未來將進一步利用科技的便利去「懷舊」,「除開發彩色化香港舊照線上資料庫,將配備資料視像化(data visualisation),當中兼有AR、VR等互動功能,讓大眾免費使用。另外,亦會製作舊香港3D模型,透過他們的導覽系統,安在家中便可穿梭舊中區各處,對大、中、小學的歷史教學應有很大幫助。」團隊希望藉此做到真正用於公眾歷史教育的目的。「我們亦計劃開發新的人工智能圖像修復系統,收集更多歷史數據,訓練效能更見顯著的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模型,以提高舊照自動上色的準確度,減省人手修圖的時間。甚至打算從修復照片進一步拓展至修復香港歷史影片,協助大眾從動態錄像認識舊城面貌。」作為學術交流大於藝術創作的OldHKinColour,亦將在未來拓展研究領域,「我們希望將這些開發成果應用於香港史以外的範疇,籌組更多元化的數碼歷史(digital history)研究企劃,設計不同新穎有趣的學習系統,推動21世紀的文史教學和研究。」

Photo Courtesy of OLDHKINCOLOUR;Original Photo Courtesy of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vaukee;Photography by Harrison Forman (1904-1978)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