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無明》 余文樂反映的 5 個社會問題
Culture

《一念無明》 余文樂反映的 5 個社會問題

何德
  • 10 Feb 2017

《一念無明》是一部沉重的電影,但它的魅力也正是在此。因為它是如果赤裸地反映香港的現實,故事中的某個角落總會觸碰到你看過、聽過的社會現況。一直被視為潮流界 icon 的余文樂,更因此戲而成為話題,當中演出之深刻,令人驚喜,一直被看輕的演員才能也重新被正視。但相信他希望的,並非觀眾去審視他的演技,而是去正視他在電影中表達的社會問題。正如編劇所講,這不是一部英雄電影,但如果看完,大家都對弱勢社群擁有一份同理心,這個改變就可以影響世界。

《一念無明》余文樂反映的 5 個社會問題

1. 獨居老人缺乏照顧
憑今次角色獲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的金燕玲再次發揮超水準,在戲中她是余文樂的媽媽,但因患上老人癡呆症而不認得兒子,也成為余文樂患上躁鬱症的主因。因為她的病患,令幼子與丈夫曾志偉都不願照顧她,責任就落到余文樂身上。但金燕玲不斷地惡言相對,又獨留家中需要兒子全力照顧,令余文樂也因此患上情緒病。這種對長期病患家人的無止境照顧、容忍,是很多兒女面對的難題。

《一念無明》余文樂反映的 5 個社會問題

2. 長期病患者遭「外判化」
戲中提到一個問題,就是長期病患者遭「外判化」。面對老人癡呆症的媽媽,余文樂的未婚妻曾想送她到老人院;而曾志偉亦一度想將余文樂送回精神病院。這兩個決定無疑是可以省卻家人的照顧責任,但其實只是用錢將患病家人「外判」給老人院與醫院,對病者的病情雪上加霜。可惜,這種將家人「外判化」的行為於香港卻是常態。

《一念無明》余文樂反映的 5 個社會問題

3. 精神病康復者遭歧視
余文樂曾患上躁鬱症,但康復後仍然遭到歧視,不論是前同事、朋友,甚至鄰居都歧視他的過去,令他不能重新投入社會。戲中有兩個諷刺之處,其一是身為新移民,自己都遭受歧視的鄰居竟然歧視余文樂,另一處是當他病發,身處超市邊吃朱古力邊哭時,市民不單沒有幫忙,反而只會用手機拍下放上網公審。這兩種風氣都是今日我們常見,卻是狠狠傷害病患者的行為。

《一念無明》余文樂反映的 5 個社會問題

4. 精神病患者家人欠缺支援
作為余文樂的爸爸,曾志偉都不知道怎樣照顧他,去到兒子病發不吃飯不出門,令他更感乏力。戲中的他曾到訪一個互助小組,但作用不大,對於病者家人的情緒、實際支援都是不足。電影想喚起的是除了要關注病人本身,病者家人同樣需要支持,不容忽視。

《一念無明》余文樂反映的 5 個社會問題

5. 居住環境問題
香港的房屋問題嚴重,對貧窮人士來說更是逼切。作為社會勞動階層,曾志偉與余文樂只能屈居劏房,也因為一房多戶,令他的病患、生活、過去都遭受鄰居壓力,是後更因歧視而遭到逼遷。其實情緒已經不穩,還要居住於狹隘的環境,確實令病情雪上加霜。然而,香港居住問題又何止影響到精神病患者?

EXPLORE MORE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生活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