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賣樣:Banksy、Martin Margiela、Harry Winston
Art & Design

我不賣樣:Banksy、Martin Margiela、Harry Winston

有云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真高人包括藝術家 Banksy、時裝設計師 Martin Margiela 以及珠寶設計師 Harry Winston,他們不靠樣貌只靠實力早已登上神檯位置。這些大人物天生異稟、才華洋溢,創作力超乎常人外,更擅於玩「躲貓貓」,來無蹤去無影。

Banksy
繼英國著名 Trip Hop 樂隊 Massive Attack 成員 Robert '3D' Del Naja 被指為塗鴉藝術家 Banksy 的消息出現後, 月前網上又流傳一段影片聲稱拍到了 Banksy 的容貌,他的真正身份再度成為城中熱話。有「藝術恐怖份子」外號的 Bansky 一直我行我素,不曾在公眾場合露臉,但偏偏他又可以逃過大眾的耳目,繼續在大街小巷的公眾地方塗鴉創作,甚至乎進行一系列高調的工作,如登雜誌封面、出書、接受訪問、拍攝紀錄片等,能人所不能。經常一身連帽衛衣打扮的他,創作時總戴着帽子,連髮型也不讓人看見。

這部由 Banksy 自己執導、於 2010 年發表的紀錄片《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他在片中「現身說法」而聲音經過處理,講述塗鴉藝術家在資本世界和藝術權力機制下所面臨的狀況。影片獲得第 83 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Banksy 被邀出席頒獎典禮,可是他不屑一顧拒絕了。

從 Banksy 的創作可見,他不把世俗的規矩和批判放在眼內,每每以挑釁的方式向制度和不公宣戰。他反對資本主義,也反對消費文化,積極阻止自己成為消費品,而最厲害之處是他懂行運用消費去反消費。塗鴉界中最成功的自我推銷員,非 Bansky 莫屬。
身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人」之一,「不露臉」已成為 Banksy 的招牌,若這特色被打破,他多年來建立的價值觀和立場,或會於瞬間全部被推翻,這事可大可小。據說他舉辦展覽時,要求簽署一份合約,以確保他不曝光。而開會時,亦只有策展成員在場,行事非常小心。
老鼠一而再出現於 Banksy 的作品中,原來別有用心。直指塗鴉是較為誠實的藝術形式的 Banksy 曾表示:「就像很多人一樣,我期待有一天這社會中最沒力量、最低下的階層能團結起來翻到地面,用任何方法將這都市拆毀。老鼠之所以被稱為鼠輩,因為他們為了生活可以不擇手段。」個人名聲對他來說不足掛齒,於是他以行動說明,在 2010 年頂着雞皮紙袋登上《Times》雜誌封面。

Martin Margiela
人如其設計都低調無比。拒絕露臉的比利時設計師 Martin Margiela,連時裝發布會也寧願躲在後台,決不走到台前跟大眾會面,也從不接受傳媒訪問,頂多是以書面形式進行。他選擇借作品與世界對話,主張捨棄浮華虛名,並建議購入 Maisaon Martin Margiela 的衣服後,要把那片僅用 4 根白線釘着的標籤除去,才符合品牌精神。

Margiela 長相如何沒人知曉,就如 MMM 發布會上的模特兒總是以面具示人,有一種隱藏身份的意味。在僅長 12 分鐘的短片《The Artist Is Absent(缺席的藝術家)》內他保持一貫神秘,但導演卻邀得多位與他息息相關的大人物出場,如 Raf Simons、Jean Paul Gaultier,英國時尚記者 Suzy Menkes,以及挖掘 Martin Margiela 的比利時企業家 Geert Bruloot 等,好讓觀眾從另一角度去解讀他。片中相關人士透露,模特兒戴上白色面貝的原因是資金不足,只好將焦點轉放在其設計上,最終卻發展成為跟設計師個性非常脗合的品牌特色。
儘管沒有露出臉蛋讓人記在心中,但 Margiela 的設計、專門店以及種種只有此一家的獨特風格,足夠讓人以咨識別。對於他而言,設計好玩得媲比實驗,其總公司和專門店裝潢陳設亦散發着這種氛圍。白色是云云顏色中最基本的,又是他的最愛,有 "a symbol of unity and purity" 的含意,也可以 "one voice with many bodies" 來解釋。全白的店內有掃上白漆或以白布包裹的家具,店員亦全數穿上白袍,代表統一、團結、凝聚的精神,卻又隱藏無限可能。
以數字名命的 24 個服裝系列總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事實上 Margiela 並非想固弄玄虛,在他眼中數字就只是數字,哪個數字該配哪個系,一切全憑感覺。自第一場時裝秀,起源自日本忍者的忍者鞋(Tabi boots)已成為屋中經典,即使今日 Margiela 已離開,卻不改 MMM 之經典這事實。以宣揚愛滋病之名而推出的 Aids Tee,多年來備受少絲追棒,自 1993 年首度面世,其後每年推出不同顏色、語言的版本。

HARRY WINSTON
珠寶大享 Harry Winston 是否天生愛低調無從稽考,只知他身價無法估計因而被保險公司要求不能被鏡頭清楚拍下其容貌。撇除不露臉的理由,Winston 先生的才華不遜前面二人,他在珠寶行內是公認不可多得的人材,與生俱來擁有過人的珠寶鑑賞能力:12 歲的他在一堆廉價的假寶石中左挑右選,最終揀了一顆 2 卡拉的祖母綠寶石並以 25 美分購入,兩日後再以 880 美元高價賣出;不到 20 歲時他已成為紐約鑽石交易所的賣家。憑着天生敏銳的直覺、獨到的眼光,再加上靈活的商業頭腦,36 歲的他於 1920 年在紐約第五大道設立了首間專門店,隨後上演的便是人所共知的傳奇故事。Winston 先生的真面目一路被好好保護,直至在 1978 年離世後才得以解封公諸於世。可是這「不露臉」的規舉並沒隨 Winston 先生消失,反之轉架到其兒子 Ronald Winston 身上。

相關閱讀:BANKSY 真身竟是 MASSIVE ATTACK 成員 ROBERT 3D DEL NAJA?
相關閱讀:HARRY WINSTON 的 "SECRET" 系列

Graphics prepared by Kasai Sin
Photo couresty of the brand & Getty Images

EXPLORE MORE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生活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