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y Politics
Culture

Body Politics


在時裝、藝術或任何影像創作之中,有很多時也會以人體作為主題,而男女的重要部位及私處,往往以姿勢及角度技巧在有意或無意間作遮掩;若然全裸上陣,便會被喻為大膽及挑戰尺度之作,惹來外界評頭品足、議論紛紛。但你又可曾想過,明明每個人皆擁有一副身體,身體特徵又是如此理所當然,卻為何把身體坦蕩蕩地展現於大眾眼前時,會容易受到社會排斥及指不道德?原來這又是一門跟身體、衣服和藝術間所互動的文化課題。


身體在生理上除了是一副軀架讓我們能活動自如外,它同時是我們心理成長的重要支柱,這裡所指的,便是人與生俱來對性慾的本質,無論是個人性徵或為吸引異性,「身體」的存在所能賦予我們的心理意義是無容置疑的,卻可是「性」卻每每成為社會道德的禁忌(taboo),是不潔與不能表達的私隱。而衣服便成為了我們的第一道自我保護防線,所保護的並非只是外界對身體的生理傷害,最重要是避免自我意欲與外界能直接溝通,侵襲意識空間,直達我們最隱閉之處。


從歷史不斷演進至今,以衣服跟外界溝通,早已是慣常不過的事,我們會在特定的空間和時間穿上不同的衣飾。在現代社會裡,設計師、廠家、傳媒、買手和消費者間形成不滅的循環系統,連綿不斷地製造一個又一個的潮流漩渦。根據歷史學家所示,「時尚潮流」的產生,最正統應該是從14世紀的歐洲開始,而今日所謂的「時裝」,亦是在那個時候於西方萌牙。

俗語所云「先敬羅衣後敬人」,衣服或時裝猶如我們身份的象徵,它更是無聲的語言,能令人以眼會心,彼此傳達訊息,憑衣著判斷對方的特性及背景,這正如文化學者Quentin Bell在其著作《On Human Finery》裡曾指出:「衣服早被貫以一種社會的道德和美感意義,最後讓每個人天生岀來便具有『衣著的良知』(sartorial conscience),故無論你是否一名時裝癡,你總有本事以特定的衣著手法來迎合社會。」

而時裝在這裡的定義,除衣服外還包括如化妝、香氛,甚至是現代十分流行的紋身或刺環等,皆訂下了各獨一無二的身分象徵和心理意義。的而且確,身體與衣服間關係的意涵,遠比物質本身和生理需求重要得多。

至於從藝術的角度看,以祼體為主題的藝術作品自由文藝復興後為全盛期,雖然從中文裡的「裸露」或「裸體」的意義幾乎同出一轍,但在英文中的"naked"和"nude"卻有著不同的詮釋。"Naked"可簡單指生理上沒有任何掩飾的身體暴露;而"nude"一詞總跟藝術扯上點點關係,當中學者John Berger的分析最為透徹:「在藝術的體制裡,藝術工作者以不同的表達手法而非以衣服為身體『穿衣』,這便是"naked"和"nude"的最大分別。」另外Anne Hollander在其1975年的經典之作Seeing Through Clothes也為裸露藝術作出最有力的申辯:「衣服已成為我們了解身體最重要的媒介和工具,而裸體藝術(the nude in art)在歷史中曽同樣成為重要的工具,讓人對『身體』作更深一層的了解,故"nakedness"一詞雖一貫不被社會接納,但通過藝術,其實已等同披上了一件看不到的透明衣裳,為身體定下了不同的意涵。」

衣服、時裝、身體和藝術間的關係千絲萬縷,連繫至社會意識、道德觀與自我價值的層面,它們所牽引的歷史和文化課題讓學者們多年來絞盡腦汁、爭辯無休。我們本以為可置身道外,但事實每個人總不自覺地參與其中,編寫新一輪的文化歷史。

EXPLORE MORE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生活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