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情緒病預防、治療、成因及症狀公諸於世,讓大眾勇敢面對抑鬱症和躁鬱情緒。
Wellness

臨床心理學家籲正視情緒健康,趕走抑鬱,預防躁鬱情緒

盧凱彤因躁鬱症發作,墜樓身亡,全城震驚,慨嘆抑鬱情緒殺人於瞬間,非常可怕。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碩士林玥彤 Candice,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眼見接二連三一些知名人士因情緒病困擾而自殺,决將情緒病預防、治療、成因及症狀,透過不同渠道公諸於世,讓大眾認真正視,勇敢面對抑鬱症和負面情緒。

多年診治躁鬱症狀及抑鬱症的個案中,有不少讓她難忘及深刻的情緒病例。

在多年診治情緒病及抑鬱症的個案中,有不少讓她難忘及深刻的情緒病例。「一位來自廣州的 65 歲病人,她兒子帶她來見我,說他媽媽頭疼、失眠、心跳得很快,有時候更呼吸不到,在廣州看了 6 個醫生,分別有普通科、專科及中醫,結論是要病人做身體檢查,全身做掃描由頭照到腳,花費約一百萬,但最後卻找不到是甚麼毛病,後來傾談下去,發現老人家身體的毛病是在兒子婚後才出現的,原來老人家不滿兒子娶了一位甚麼都不懂的老婆,又不工作購錢,又不會做家務,經常悶悶不樂,以致抑鬱成病,身體所有不適也由情緒病引發出來的。」她和客人傾談 2、3 次,開導她的情緒和調節她的想法,情緒好轉後,抑鬱症令身體不適的徵狀也消失了。

正視情緒健康,趕走負能量抑鬱,預防躁鬱情緒。

「一位任職便利店客人帶着經常打遊戲機的兒子,說他常胡言亂語,卻不知心理醫生的收費,但卻對我們說無論多少錢都會賺錢醫好自己兒子;相對另一位每次拿不同款 Hermes 手袋的母親,認為收費貴,不吃藥的話,自己也可和兒子傾計,要求半價收費,還叫醫生教她和兒子傾計,不用看心理醫生也可以。」Candice 慨嘆大家對金錢看法差異如此大,捨得買名牌手袋,卻不捨得看心理醫生。

近年香港最普遍的情緒病是混合精神焦慮及抑鬱。

Candice 說這 10 年患情緒病港人的數字增長驚人,原因相信與近年港人無論在工作、生活的壓力不少有關,另外,情緒病的透明度高了,多了情緒病人願意上門找醫生求診,於是有關個案迅速增長。至於近年香港最普遍的情緒病是混合精神焦慮及抑鬱,第二是廣泛焦慮症,第三是抑鬱症,之後是躁鬱症,不過調查發現許多躁鬱症個案被誤診為純抑鬱症,故躁鬱症數字可能有偏差。

躁鬱症全名為躁狂抑鬱症,又稱兩極性情緒病 bipolar disorder。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健康情緒中心於 2007 年進行的電話訪問調查顯示,每 100 個香港成年人之中,大約有 3 人可能患上躁鬱症。中心估計香港有 18 萬成年人患上躁鬱症。 躁鬱症全名為躁狂抑鬱症,又稱兩極性情緒病 bipolar disorder。患者會在不同時間經歷躁狂期與憂鬱期,兩種極端情緒不受控制地交替出現, 常常身處抑鬱和躁狂的「雙面人生」,處境相比抑鬱症更為危險。

每 4 人中便有 1 人出現焦慮或抑鬱症狀。

曾診治不同年齡層情緒病人的林玥彤,身經百戰,但近期不少名人不堪受到情緒病折磨,自殺身亡,令她感覺事態嚴重。她指出去年 11 月 23 日至 12 月 1日,香港中文大學與賽馬會心導遊計劃合作一項調查,曾訪問過 1008 名 18 歲或以上的全職工作人士,發現每 4 人中便有 1 人出現焦慮或抑鬱症狀。

和一些 IT 公司及資訊科技人員合作,研發一些 Apps、網上教材等。

Candice 將會和一些商業品牌合作,一起推廣情緒健康,近一、兩年也和一些 IT 公司及資訊科技人員合作,研發一些 Apps、網上教材等,題材如訓練快樂思維,樂觀思維等,都可成為情緒病的免疫力,希望繼續在社會推動情緒健康的工作。

預防躁鬱和抑鬱情緒,最重要從心出發。

預防負能量和抑鬱情緒,最重要從心出發,Candice 教人首要由心健康起來,趕走負能量和抑鬱情緒。她治療情緒病的工作範疇廣泛,有別於傳統的臨床心理學家,「我每天的工作流程主要分 3 部分,三分之一用作治療情緒病及抑鬱症病人,另外三分之一時間和各行各業的人會面,比如和保險業人士商討將情緒病納入保險產品及計劃內,餘下三分一時間會用作和一些慈善或青年團體會面合作一些關注情緒病及抑鬱症的 projects。」最近她和香港大學心理學系的學生合作,以互聯網方式講解心理及情緒方面的話題,又和香港菁英會學界菁英合作拍攝短片,讓青少年明白如何面對日常壓力和關注情緒健康。  

Graphic by Sin Ka Sai. Photos by Josh.
EXPLORE MORE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生活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