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香港展覽揭幕!從本地建築窺探港人集體智慧
要數算香港特色,答案首當其衝通常是維港夜景的璀璨,高樓矗立的震撼,一切都與繁華離不開關係。但沉浸於五光十色的時候,我們似乎都忘了根源所在。於今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這些常被忽視的本地文化終於成為主角,得以面向國際,無論是香港市民或是海外觀眾,都能深入了解這些珍貴的城市遺產。
_11zon.jpg)
「未來傳承:傳承未來」
2025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於剛過去的 5 月正式揭幕,今屆香港外圍展以「未來傳承:傳承未來」為題,聚焦戰後出現的公共設施及建築物,剖析它們在過往數十年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及地少人多等各種城市問題,利用公共空間滿足市民的生活需要。

策展人歐暉、周穎及劉昇陽希望將這些公共建設呈現於國際舞台,展示香港人如何在城市密度極高,每平方英里有超過 7.5 萬人,而且以經濟優先的大環境下實踐智慧。

從公共建設看集體智慧
透過展覽,策展人藉此提醒世界各地的參觀者,香港曾是一片荒蕪的邊陲之地,而造就全球商業大都會崛起的,正是這些公共建設和它們所蘊藏的『集體智慧』。」

建築紀錄存檔
香港的公共建設看似平凡,卻是支撐城市走向國際大都會的根基,像是屋邨商場、市政綜合大樓和公共屋邨等,都是近代建築的代表作。這次展覽化身城市紀錄藏庫,讓參觀者細閱各種歷史檔案,藉此窺探本地建築的成果。

市政大廈體現公共設施理想化
項目之一「社會功能集合體:香港市政大廈」以 80 年代興建的市政局建築為焦點,展出建築圖則、實體模型及照片紀錄等,同時備有各項科學測量數據,揭示當時的建築以自然通風為設計重點,體現對公共設施理想化的建設理念。

項目記錄了香港上世紀 50 年代後期至 70 年代中期的多層、混合用途、複合型建築,並且將利用展覽場地進行工作坊和交流,以進一步推進研究項目。

另一邊廂,「觀塘製造:類型與區域之間」記錄了觀塘的垂直工業大廈,以及該區在過去一個多世紀的發展。香港的工業大廈過去多採用垂直堆叠設計,然而,隨着急速的產業轉型與城市發展,這種獨特的建築結構逐漸遭到淘汰,令人開始反思其存在意義。

香港街道的角色
「香港『路緣尺度』:街道基礎設施」以平面圖和軸測圖詳細記錄香港街道,展示街道元素調和並區分城市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同時帶出管理、技術和物料層面之間的協商關係。

傳揚搭棚技藝
日常建築之外,外圍展更帶來了一些將成絕響的香港文化,其中以露天劇場形式呈現的「STAGING THE ARCHIVE」,靈感正是源自搭棚技術。團隊與本地師傅合作,邀請他們遠赴威尼斯搭建裝置,藉此探討傳統工藝與現代化技術能否共存。

紀錄城中古村
除此之外,展覽亦透過「頌古村—永恆之聲」及裝置藝術作品「影音囊:港色聲景之旅」記錄即將清拆的茶果嶺村,作品以電子唱片記錄村裏各種聲音,村民的閒聊與汽車往來的嘈音此起彼落,充分展現出社區堅韌的生命力,透過聲音媒介,將這座城中村永遠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