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 年裡,發生過的事情,當中有多少件你還記得?
Isabel Marant Pour H&M;不,是買不到 Isabel Marant & H&M。Topshop 來港開店;不,是擠不進去。還是你欣賞的設計師去了哪家品牌,讓你懊惱?那個 collaboration 的世界,讓你樂而忘返?又或是坐在電腦前,繼續看看回顧,才記起這是回憶的一部分?
有些雖然零碎破落,但一片又一片加起來,卻形成了一股新的力量。過往的事牽引着未來,2014 年的時裝生態如何成為你於 2015 時的回顧,或許可從 2013 看出一點端倪。

Chanel 於 2012 年底開始了 "Inside Chanel" 短片企劃,延續至 2013 年推出第 5 章時,掀起了一場「尋人」熱潮:誰是這動畫段片的設計師?出自誰手的手筆,官方至今三緘其口。儘管在 Lorenzo Petrantoni 的網站也找不到半點蛛絲馬跡,但大家都拿其作品作與 "Inside Chanel" 多個章節內的設計作對比,深信幕後功臣正是他。
這個將插畫、文字設計、動畫、相片結合而成的短片,打破近年的悶局,相信會為 2014 催生更多時裝、藝術、電子創作的項目。

那邊廂 Inside Chanel 精采絕倫,同場加映 12 月官網直播、為時 24 分鐘的《The Return》。那邊廂,Prada 和 Fendi 也推出「廣告式」微電影。像 Prada 為一瓶香水 Candy L'eau 製作短片,Léa Seydoux、Peter Gadiot、Rodolphe Pauly 擔綱演出,演繹「嬲」的現代愛情故事。Fendi 則為 2013 秋冬系列,製作一輯 7 分鐘的驚慄短片《Horror Invito Percisoloso》。
而 Louis Vuitton 的《L'Invitation au Voyage - Venice》則是「微電影」式廣告。這都彷彿意味着 "A New Era Has Come"。

去年 12 月 Saint Laurent 創意總監一位易主,換上 Hedi Slimane。6 月份,YSL 宣布 "Yves Saint Laurent is Saint Laurent"。
品牌名稱改為 "Saint Laurent",標誌新一頁開始。Hedi 掌舵的 music project,與音樂人 Kim Gordon、Courtney Love、Daft Punk、Ty Segall、Marilyn Manson 合作,將時裝與搖滾、龐克一樂融合,重新演繹,成為時尚界近年最受矚目的 fashion x music 項目。
另外,一直只聞樓梯響的一齣關於 Yves Saint Laurent 生平的電影,預計今年內首映。

有別於傳統,或約定俗成的美學,Rick Owens 在 9 月的 2014 春夏時裝周上,繼續極簡的色彩運用,和不規側的剪裁,然而發布的形式卻截然不同:請來 40 位身材建碩的舞蹈表演者當客席模特兒,透過身體語言,演繹力量與美麗的延伸。
比起 Prada 多年後再用黑皮膚模特兒走天橋,Burberry 首位印裔廣告模特兒的帶來的力量更厲害,這場與別不同的時裝展,為巴黎、整個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激,像徵一股新力量的形成,顛覆傳統美學的舉動,意味着時裝不再限於 "zero size","plus size" 也可以在時尚世界樂在其中;時裝天橋上下,再沒有膚色、年齡、種族、身型的界限。

2013 一場音樂椅遊戲由年初開始延續到年尾。最深刻的是 10 月份,Marc Jacobs 離開 Louis Vuitton,掀起了一場 16 年創作的回顧熱潮,讓村上隆、草間彌生的名字再度熱起來。然後是 Nicolas Ghesquiere 昂首闊步入主 LV;去年底接棒 入主 Balenciaga 的 Alexander Wang,於 3 月發布首個系列也成為時裝周的焦點。
6 月份,Jason Wu 碰上 Hugo Boss;9 月份,J.W. Anderson 和 Marco Zanini 分別遇了 Loewe 和 Schiaparelli;10 月份,Jeremy Scott 對上了 Moschino;12 月份,Mugler 也找到了 David Koma。連場的易主,預告着 2014 將會是好戲連場。

在 2013 musical chairs 中,有人找對了椅子,有人卻「諗一諗,停一停」毅然選擇離場。
10 月份,Jil Sander 宣告離開自己創立的品牌,這是她的第 3 次;Raf Simons 去了 Dior,還有合適人選也還是不及 Jil Sander 全神。11 月份,Ann Demeulemeester 也親筆撰文,宣告離開我們熟悉的 "Ann Dem"。Martine Sitbon 掌舵的 Rue Du Mail 也被「暫停」了。
2014,讓我們期待她們回來。

一浪接一浪的 crossover/collaboration 為 2013 年生色不少,這一年的焦點落在新銳設計師的發掘。積極革新的 Moncler 找到了 Mary Katrantzou。Versus 繼續支持年青設計師,新一位幸運主角是 Anthony Vaccarello。然而,氣勢最凌厲的還是 Isabel Marant Pour H&M。
相反,設計師與藝術家的合作亦見驚喜。Alexander McQueen 為慶祝標誌性的骷髏骨頭頸巾 10 周年,與藝術家 Damien Hirst 合作,30 款新圍巾於 11 月面世。Raf Simons 與藝術家 Sterling Ruby 合作的首個系列,將於 1 月 15 日面世。

大型連鎖店和網上商店也加入交叉合作的戰役。
9 月的紐約時裝周,Sophia Webster x J. Crew 系列正式面世,2014 春夏系列最快 5 月有售。這場發布會使其他的 online store 也急急迎戰:美國連銷品牌 Target 也宣布與 Peter Piloto 合作,新系列鐵定於 2014 年 2 月 9 日,限時在 target.com 發售。

Louis Vuitton Moet Hennessy 於 11 月宣布推行 "LVMH Prize" 企畫,形式與 The H&M Design Award 相若,然而卻是高級奢侈品集團的先例。
這個為提拔獨立的年青設計師的獎項,比賽至今已錄得參賽者人數 318 人,得獎名單將於今年 5 月宣布。
值得留意的是 LVMH Prize 也利用社交平台,鼓勵參賽者自我宣傳,同時亦為 #LVMHPrize 推廣一下。首次舉辦已收到踴躍迴響,業界的巨擘打了起頭作用,相信類似的比賽將會陸續有來,一股新勢如箭在弦。

2013 年展覽實在不少,值得一看再看的有《The Art of Alaia》、《Hello, My Name is Paul Smith》、《Isabella Blow: Fashion Galore!》及《The Fashion World of Jean Paul Gaultier: From the Sidewalk to the Catwalk》。
2014 不容錯過的是:5 月至 8 月期間,於紐約 MOMA 舉行的《Charles James: Beyond Fashion》展覽,及於 4 月至 7 月,於倫敦 V&A 舉行、Bulgari 贊助的《The Glamour of Italian Fashion 1945 - 2014》。

2013 年,在亞太區發生的大事也不少。《Lady Dior As Seen By》於去年巡迴來到香港展覽,為沉悶的 9 月帶精神補給。巨型的 Lady Dior 建構成於中環 4 號碼頭的展覽場地,這個畫面歷歷在目。設計師 Calvin Klein 來港於 Shaw Studio 搞時裝展,Aland 和 Tophsop 先後來港開分店,I.T 25 周年請來 G-Dragon,Rosella Jardini 離任 Moschino 主帥一職前親征上海,首個 Valentino Shanghai 在上海面世,都成為了大中華的 2103 時裝界盛事。
2014 年,也將會有設計師陸續東征。據說,Michael Kors 是其中一位,不知是否為下半年上海開幕的旗艦店呢?下一位會是 Tom Ford、Viktor & Rolf 嗎?大家拭目以待。
Graphic design by Emily Kam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