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下殺神》影評|印度版 John Wick 造就票房奇績,動作場面超精彩值得一看!
最近上映的《地下殺神》,被稱為「印度版 John Wick」,不單於全球造就票房奇績,就連爛番茄的評分都高達 88%。《地下殺神》以印度為背景,男主角 Dev Patel 自編自導自演。喜歡電影的觀眾應該認得他,他就是《一百萬零一夜》、《漫漫回家路》的主角,今次竟由柔弱書生變成殺戮機器,雖然電影仍離不開復仇動作片的套路,但鏡頭、動作處理卻有心思,作為他首部執導作品,完全是有驚喜的上佳之作。

為母復仇的地底流氓,用計逐步接近敵人
《地下殺神》之所以被稱為「印度版 John Wick」,除了因為主角都是單人匹馬力戰整個集團,還有故事方面,也有不少類同地方。《地下殺神》以男主角 Dev Patel 飾演的 Kid 故事開展,一開始觀眾並不知道他的身世,只知他為賺錢打黑市拳,而他永遠都戴上猴子的頭套,呼應英文戲名《Monkey Man》。

為賺錢,他打假拳,滿身都是傷痕,但他的目的卻漸漸開始揭露。他用計逐步接近私人會所的經理,終於成功在會所得到一份洗碗的工作。原來他的目標,就是常常到會所享受燈紅酒綠的警察局長,因此他一步步爬升到侍應的位置,目的就是要近距離對仇人送上致命一擊!

然而事情卻不順利,Kid 殺人失敗,遭到警方追捕。走投無路又半死之下,他竟被神秘人拯救,原來對方來自一直被歧視的第三性族群,對方不止救活了他,還訓練他變得更厲害。最終復仇日子將至,他換上向 John Wick 致敬的黑色西裝,漸漸卻發現警察局長之外,還有一個更強大的敵人在背後……

《訪·嚇》導演 Jordan Peele 監製,拒絕串流認定電影能上大銀幕
《地下殺神》原本已賣給了串流平台 Netflix,但監製兼《訪·嚇》導演 Jordan Peele 看過之後,覺得電影非常有潛質,放在電視上觀看似乎浪費,於是進行回購,待疫情過後正式在全球電影院上畫。結果正如他所料,《地下殺神》深得觀眾喜愛,以 1000 萬美元(約7800 萬港元)的製作成本,在全球大收超過 3465 萬美元(約 2.7 億港元)。

《地下殺神》叫好又叫座,打得過癮是重點。據男主角兼導演 Dev Patel 所講,他自小就深愛李小龍的電影,而且深受亞洲動作片影響,包括韓國、香港、印尼、印度片,當然還有荷里活電影。因此《地下殺神》的動作場面,香港觀眾看總覺得特別「到肉」,或許正是這個原因。

Dev Patel 自編自導自演,鏡頭有心思向 John Wick 致敬
《地下殺神》由 Dev Patel 自編自導自演,更是他首部長片作品,看過的觀眾無不驚嘆原來他好打得!在他過往的名作如《一百萬零一夜》、《漫漫回家路》等,他都非常柔弱,可謂不折不扣的文青。然而,在《地下殺神》他卻化身成殺戮機器,大部份時間都以拳腳與對方搏鬥!若觀眾看完《九龍城寨之圍城》未夠喉,絕對應該看看《地下殺神》。

《地下殺神》好看之處,在描繪主角的心路歷程、與遇上紅顏知己 Sita 的過程,都非常細緻,讓觀眾對主角產生無限同情與同理感。Dev Patel 的演技一向很好,出道作 《一百萬零一夜》已一鳴驚人,今次其角色展現出多種情緒,在他身上都能活現,難以想像他同時要身兼導演,可見他的才華絕對超乎想像。

以動作場面相比的話,《地下殺神》當然不及《殺神 John Wick》水平及花巧,始終製作規模都差一大段距離,但《地下殺神》的呈現仍然有驚喜,其中一個例子在它的鏡頭算有心思,運用了大量 low angle、第一身視覺,現場感十足(雖然太密集亦讓人頭暈眼花),加上以長鏡頭表達「殺入重圍」的戲份,更見出 Dev Patel 的處理優秀。

以印度神話為喻,中段「訓練」略嫌太長影響節奏
《地下殺神》戲名《Monkey Man》,其實亦源自印度神話,來自印度教的「神猴」哈努曼,象徵智慧、力量和自由。這個亦是他媽媽自小跟他講的神話故事,因此後來成為了他的「化身」展開為媽媽的復仇之旅。至於他後來被第三性族群所救,其朝拜的濕婆也有毀滅與再生之意,在戲軌之上加上大量印度宗教色彩。

《地下殺神》整體的節奏急速,非常暢快,但亦不無缺點。當主角走進了寺廟獲救重生,再進行訓練的過程,就略嫌太長,當中亦有太多說教,影響了節奏。而且真正訓練的過程未有多描述,反而太多講與寺廟中族群的相處,亦讓節奏不夠爽快。若這部份能加以刪剪,相信會讓電影更利落。

有評論指,《地下殺神》將印度描繪成殺人、性侵、貪污、罪惡處處,過度黑化印度。但筆者則認為 Dev Patel 是有意創作出這個虛構的世界(當中地名現實中都不存在),在極惡之處流露出仍有極善之人。況且印度原來對題材如此開放,氣量與自由度亦為人羨慕。將它當之成印度《罪惡城》或《蝙蝠俠》中的葛咸城,就能完全理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