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的「劇烈加速度」 記台北雙年展 2014
Art & Design

平淡的「劇烈加速度」 記台北雙年展 2014

不知是否因為「生於亂世,有種責任」,談的不只是香港的情況,是在不同地方、不同領域的創作人,都好像在反思。荷里活大片《星際啟示錄》談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人類耗盡地球資源,面臨絕種的狀況;明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主題是 All the World’s Futures 非裔策展人 Okwui Enwezor 指出過去 200 年有不同的變革在發生,激起藝術家、作家、電影製作人、音樂家等不同的創作意念。 All the World’s Futures 就是探討藝術、藝術家與現今世界不同事物的關係。

正在舉行的 2014 台北雙年展,主題「劇烈加速度 (The Great Acceleration)也是關於人類與地球。「劇烈加速度 (The Great Acceleration)的策展主軸在於呈現人類與群集的動物、數位資訊、快速成長的植物或緩慢運動物質之間的共同棲息關係…」 法籍策展人尼可拉.布西歐(Nicolas Bourriaud)指人類對地球環境造成的影響,諸如全球氣候最化、森林遭到濫伐、土壤污染等,強烈地影響地球本身的結構。如今人類對地球的衝擊比任何地質或自然力量更為強而有力,而科學家稱這種變化的尺度及速度為「劇烈加速度(The Great Acceleration)。時間已不在人類那邊,我們這一代正面對著這個地球陷內崩壞之中,而罪魁禍首。

雙年長在台北美術館舉行,整個展覽分成三層,我覺得策展人是有意做出三層區域,展示不同的作品。沒有明確的標示,但感覺第一層的作品是關於人類與地球表面留下的痕跡 ,如污染、生態、種植等。荷蘭藝術家瑪莉.穆爾 (Marlie Mul)的七個水窪雕塑,砂和樹脂製成,七個水窪散落在一樓展區的地上,遠望像一堆泥土,走近看泥土中有煙頭、繩、金屬支等等,像是人類在大自然上強加的外物。

二樓的展品,像是進一步呈現,當人類面對那種劇烈改變的速度時,內在心理的狀態。 台灣出生的英籍藝術家王郁媜,展出了新作《最後的開始》(This is the end),她用不同拼貼、鉛筆畫及裝置,表達她對可能發生的世界末日感焦慮。她在藝術家自述中說「顯然地,未來世界科技化的地景,是人造自然與合成環境帶出的副產品。萬物皆為一層灰覆蓋著;缺乏陽光的大地,逐漸褪色、淡去。難道是太陽能效率計劃再度停擺,或是近來驟增的漂浮物體遮蔽了光源?我們不得而知。目前唯一能證實的是:地心引力微緩地、不斷地消減。」

再上一層樓,便是探討一切的崩壞。美國藝術家瑞秋.羅絲(Rachel Rose)的錄像作品《坐著、吃著、睡著》(Sitting Feeding Sleeping 2013)。錄像作品研究「像死一樣」的狀態,呈現接近死亡的不同實體狀態。作品提出一個核心問題,或許我們之所以活著,就是為了製造變異。我的詮譯是人類存在,是因為要在這地球上攪破壞,而身處崩壞中,我們在一個活著但如同處死亡的狀態。

今次的雙年展主題是非常明確,但當中很多作品的出現讓我摸不著頭腦,不明白當中的關係,作品本身也不甚有趣。之前參觀過台灣的不同藝術活動,發現當中很多是本土性很強,除了台灣本地的藝術家外,最常見的是日本及韓國的作品,雖然近年慢慢看見其他國家的藝術家出現在台灣的藝術展覽中,但畢竟都不是多數。有人用保守來形容台灣的藝圈,我反而認為本土性強的好事,至少是作品是具有獨特色彩,不要為成為國際化的項目而加入國際化的藝術家,這個反是把主題模糊、展覽也變得沉悶,畢竟藝術品的內涵及意義才是最重要。

2014 的台北雙年展,可能遇上的正是這種狀態。

網址:www.taipeibiennial2014.org/index.php/tw/

EXPLORE MORE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