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富比秋拍成績平平
蘇富比秋拍已於十月八日結束。回顧戰況,今仗與過去相比明顯冷清。去年秋拍曾梵志≪最後的晚餐≫曾以 1 億 8044 萬港元成交,創亞洲最貴當代藝術品紀錄;今年春拍則有蘇佐佐諾的《蒂博尼哥羅王子率軍親征》以 5836 萬港元刷新東南亞藝術品最高成交價。然而類似的驚喜在今次已不復見。
今年夜場總成交額為 6 億 1546 萬港元,比春拍的 6 億 6988 萬港元少約 5 千萬;與 2013 年蘇富比 40 周年秋拍的 11 億 3247 萬港元相比,更有顯著差距。今仗場內價格最高的是劉小東的《違章》(1996),成交價為 6620 萬港元,亦低於半年前春拍王者張曉剛≪血緣:大家庭3號≫之 9420 萬港元。58 件作品中成交 51 件,比率為 87.9%,低於春拍的 92.7%。
今回共九位藝術家刷新個人世界拍賣紀錄,與春拍數目相同。當中包括劉小東、方力鈞、劉煒等。十件最高價作品中,五件為當代藝術、四件為「20 世紀中國」,一件是東南亞藝術。繼第一位的劉小東《違章》後,排名第二、三的是方力鈞的≪系列二(之四)≫(1992) 與趙無極的《秋之舞》(1955),價格均為 5948 萬港元。
至於在春拍表現令人刮目相看的東南亞當代藝術,來到秋拍雖然狀態不如上回大勇,但仍然出色。最高價的作品是李曼峰《峇里民采》,以 3372 萬港元成交;其次是安妮.馬賽賽.何 (Anita Magsaysay – Ho)的《捕雞》(1962),拍出 964 萬;第三則是米高‧柯瓦盧畢亞斯 (Miguel Covarrubias) 的《峇里典禮籌備》(約1930),成交價為 844 萬港元。後兩者均刷新藝術家個人紀錄。
若單純看成交價,東南亞與中國現當代藝術仍有頗長距離。之所以說前者受關注,不因為其價格而在其升值速度。今年秋拍,按拍賣價與估價比例分析,首十名中有五件是東南亞藝術品。當中排首位的是菲律賓藝術家 Ronald Ventura 的 THE IN BETWEEN NEST ,原先估價為 80 萬至 150 萬,最終結果為 724 萬,超過最高估價 4.8 倍;其次為印尼藝術家 Ay Tjoe Christine ,估價為 42 萬至 55 萬,結果拍出 232 萬,為最高估價 4.2 倍;第三位則是中國藝術家王興偉的《盲》(1996),估價 150 萬至 250 萬港元,最終拍出 940 萬,為最高估價 3.6 倍。
其實在半年前的春拍上,拍賣價與估價比例首十名全是東南亞藝術。今回秋拍「只有」五件,顯示其進步速度已稍回落,但仍不禁叫人期待──今日的東南亞藝術,會是下一個中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