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利澳門 2016 藝術拍賣,有望超越首屆佳績

- 16 Nov 2016
由 Poly 澳門拍賣有限公司(保利澳門)和超盈文化有限公司(超盈文化)主辦的保利澳門首屆藝術拍賣締造了 2.45 億港元的亮麗成績,亦為澳門開拓了一個活躍的藝術交流平台。承接佳績,保利澳門藝術拍賣會將於 11 月 23 至 25 日在澳門麗景灣藝術酒店再次舉行,本次拍賣將精心規劃精彩多元主題,中國及亞洲現當代藝術、中國書畫、中國古董珍玩及珠寶尚品多個門類都將有精彩拍品呈現,為大家帶來創意不斷的藝術盛宴。
吳冠中《北京 ‧ 雪》
1975 年作
油彩 畫布
73 x 46.5 cm.
估價 HK$14,000,000 - 28,000,000
1970 年代為吳冠中油畫創作的頂峰時期,創作於 1975 年的《北京.雪》,為藝術家融合西方風景與中國山水精神的一個獨特示例。作品以雪為題,傳達了季節時間轉換的意識,也是中國美學中「寫景融情」的最好載體,透過冬雪之皓白純潔,畫面運用傳統山水畫的直幅構圖,以肌理分明、細碎律動的筆觸點染色彩,白色油彩的細微變化呈現雪景在光線下的綿密遞變,將風景提升到意境美感的層次,表現著澄明通透之精神意境。
吳大羽《紅色譜韻》
油彩 畫布 裱於紙板
52.8 x 37.7 cm.
估價 HK$6,000,000 - 9,000,000
吳大羽作品的用色大都以藍色系為主,但《紅色譜韻》卻極為罕見地使用赭紅色調作為主色,在色彩的安排與佈局間,藝術家以乾筆的刷痕顯示了運行的方向性,同時筆觸的飛白更創造出虛與實之間的對比。《紅色譜韻》中所運用的黄、赤、白、黑、青五色,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與五行相對應的色彩,亦與畫面中的臉譜相互呼應,象徵了華夏民族代代相傳、寄託於色彩中的深刻意涵。吳大羽在構圖與色彩的鋪陳中,融入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民族情感,由外在的形式元素至內在的精神成為中西美學融合的最佳詮釋。
徐累《天花》
2007 年作
水墨 設色 紙本
132 x 276 cm.
估價 HK$4,000,000 - 5,000,000
2007 年前後,徐累創作了一系列向達芬奇致敬的作品,激發他靈感的,是一批達芬奇的素描手稿。這些手稿中,有一張蒸汽火炮台格外吸引徐累。這張單色的素描稿既有科學家的理性與嚴謹,也有文藝復興繪畫的稚拙與浪漫。火炮台繪於畫面右端,有炮彈不斷被發射出來,沿著美麗的弧形升空並降落到畫面左側並爆炸。徐累將這份手稿用水墨重新表現出來,將其一分為二,並置於自己作品的兩端。而作品中間,相對素描手稿文本式的圖式,徐累以深邃的藍色畫出一間靜謐臥室的夜景,一張空床彷彿主人剛剛離去,枕頭和床上的褶皺被描繪得極具質感,相比達芬奇的手稿,畫面厚重而真實。兩種相互對比又相互呼應的畫面,組合成了徐累的作品《天花》。
趙無極《無題》
1960 年作
水彩 紙本 裱於紙板
76.8 x 57.5 cm.
估價 HK$1,800,000 - 2,600,000
1960 年作的《無題》充分展現了趙無極對於意象的精確掌控。《無題》用厚實的大地色系為背景,水彩及墨色之間的漸層暈染,在明亮和幽暗之間分出上、中、下三個區塊,上下層橫向的筆觸形成了音樂流動般的節奏感,中心區塊以緊湊、細密的不規則狂放筆觸突顯出下筆時的速度感,這種以中心外放的構圖方式成為趙無極 60 年代創作的一個典型特徵。線條後方的一抹抹豔紫、靛藍及紫紅猶如隱匿於虛空、煙雲後方的雷火,蓄勢待發,等待隨時以雷霆萬鈞之勢釋放「生命之氣息」。
趙無極在《無題》中將意象的無形之勢發揮的淋漓盡致,奔放的書法性線條於畫面中心馳騁,時而密集、時而鬆散,這般力量的凝聚與釋放將作品的情感張力推向最高潮,形成攝人心魄的畫面感。
趙無極《14.11.74》
1974 年作
油彩 畫布
47 x 55 cm.
估價 HK$5,000,000 - 7,000,000
1974 年的《14.11.74》為藝術家逐漸擺脫早年創作法則的代表作,畫面中心依稀還看得到 60 年代的構圖特徵,但在用色及對比上已經脫離了先前的激情。
留白是趙無極 1970 年代作品的特色之一,《14.11.74》的空間架構對應中國傳統繪畫理論中「虛實相生」的概念,飽含透明度的白色虛空背景對比分為左右兩側的咖啡色跟黑色實在,形成一種既主次分明又緊湊的關係。兩側上下形成的對立面好比天與地,聚集在左側下方和右側上方的角落,呈現一股即將風起雲湧的視覺張力。比起 1960 年代由中心外放的視覺結構,趙無極在《14.11.74》採納了由外向內的方式,最後才在畫面中心以綿密的筆觸交織,搭起兩側重心的橋樑。畫布上的灰色油彩則滲透進白色與重色之間,水墨般細膩的暈染效果,如煙似霧,巧妙的凝結與融合虛實,盡顯東方空靈境界。
尚揚《董其昌計劃-10》
2007 年作
綜合媒材 畫布
128 x 248 cm.
估價 HK$1,800,000 - 2,600,000
要論尚揚作品中的山,「董其昌」是一個關鍵的點題線索,也是尚揚數十年藝術探索中一個響亮的符號,一個隱晦而巧妙的概括。《董其昌計劃-10》中的山,暗淡到仿佛是右側畫面的一個陪襯,要隱去到背景中,正向畫面告別,右側仿佛要跳出畫面的否定符號,大如山川,突兀的立著,仿佛剛從高空墜落,斜插入大地,霸道橫行,粗獷乖張。不羈的筆觸在畫面上一掃而過,不均衡的顏料在畫面留下流淌的痕跡,干濕的對比,顏料飽滿與皴擦粗糙的對比,都讓這個否定的符號在畫面中更加突出肆意。它代表西方圖示中的塗鴉與塗抹,是西方現代藝術中無法跳過的重要一環。畫面左右兩側的對比,東西方的對話由此展開。